“中国目前外包企业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不超过10家,而印度都已经有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外包企业了。这就是我们在国际外包市场上竞争不过印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柯莱特信息系统有限公司CEO马一鸣这样看待软件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态势。
有序培训才能保有人才
其实中国有上百家外包企业,但是规模都不大。众所周知,软件外包企业的最大财富是人,最高成本也是人。于是很多企业都有了这样一种状况:有单子的时候赶紧去市场上抓人,而单子一结束,养着这些人成本高啊,又都开始紧缩。这样的结果是,拿到单子的时候抓不到合适的人,或者抓来的人得现培训一时半会上不了手。于是恶性循环,影响了服务质量,就更养不起“常驻”人口。
于是,很多做外包的企业开始盯住学生,通过就业培训班甚至是干脆自己办学院的方法保证人才供给。外包方面的老大哥之一东软就办了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以便从学校就培养IT人才。很多企业虽然没有这样的大手笔,但也根据自己的实力实施了培训计划。以柯莱特为例,他们在应届毕业生中开展了人才训练营,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训练,比如编程实战等。这样,一方面他们可以挑选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进行了有梯队的人才储备。
人才储备之后,如何让储备的人才留在企业,而不是仅仅在企业里练手后成为其他竞争对手的生力军?“所有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有不断的进步,对于软件外包企业来说,员工最需要的是技术。如果能够不断学习新技术,员工当然不会离开。”马一鸣这样认为。现在柯莱特设计了一套知识管理系统,鼓励员工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其他员工共享。
服务量化
很多人都认为软件外包利润率高,但是外包企业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首先是外包的价格很难确定,而且现在外包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低价竞争现象时有出现。这让外包厂商都有了自己一套生存法则。“我们规避风险的方法是挑客户,挑那些长期对某一类型服务有需求的客户。这样的好处是客户总有新需求,我们的工作也总有新内容、新变化。”马一鸣这样说。
同时,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都会先将常规的工作量计算方法确定下来,而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由专业人士评估工作量和风险。
当然,要想接大活,得有更好的金刚钻。其实很多中国软件企业由于实力问题没有办法接国际上的大单。于是在2006年各企业纷纷展开了并购步伐,通过并购快速扩张。比如软通动力、柯莱特等都进行了并购。
其实,现在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都在脱离生存线后面临着管理问题。柯莱特也一样。不过,柯莱特的方法比较特殊,它通过引入花旗银行的风险投资来提高管理。2006年中,花旗银行给柯莱特一次性投资3000万美元,但是这笔投资吸引柯莱特的不是金钱,而是更关键的管理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