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新兴力量
如果说各大互联网公司已是“江郎才尽”,都在吃老本,难有更大突破,那么,代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新兴网站,是否有希望取而代之?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比起大公司,国内数量众多的Web2.0网站的日子更为艰难。在新一轮的互联网泡沫浪潮中,拥有多年积累的大公司也许能幸免于难,甚至还可以适度扩张,而这些新兴的网站们却似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最能代表Web2.0当初的“中国力量”的猫扑,在多次裁员之后,已经与上市梦想渐行渐远。
随着视频热潮涌起,国内类似YOUTUBE的视频分享网站一夜之间也超过了500家,然而,即使是最有财力的网站,也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烧钱运动中苦苦煎熬,看不到多少盈利的希望。
昔日辉煌一时的博客网站,更是沦落至门庭冷落。由于各大门户网站的杀入,这些最初普及博客概念的专业运营商们已经成为炮灰。
被媒体吹捧为“80后新贵”的高燃,在风光一时的草根创业历程中,也被资本的力量拉下马背,成为对互联网浮躁气息的一个小小注解。
“中国互联网产业几乎没有蓝海,只有红海。”千橡集团董事长陈一舟的一声叹息,几乎道出了所有Web2.0创业者的共同心声: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众多新兴网站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网站跟进是把这些新兴网站逼上了悬崖。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两个不同时代中找出差距:在上世纪末几乎一无所有的互联网初期,一些国内互联网公司达到了海外上市的目标,并在多年的坚持下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道路,艰难实现了盈利的梦想。
1999年中国网民数量仅有210万,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物流等难题难以解决,商业模式也几乎无从说起。而现在,网民数量是当年的50倍,互联网难题早已迎刃而解,融资规模也是大大超过以前的规模,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但遗憾的是,虽然先天条件不错,众多后来者却无法超越前人。除百度外,新兴互联网公司在过去两年无一海外上市。倒是与传统行业关系密切的分众、如家、新东方取代了传统意义的互联网公司。这是互联网的悲哀,还是互联网的必然轨迹?
观察者的声音
“以前我很骄傲,没有政府支持,没有银行贷款,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来了。而现在,什么都有了,却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互联网了。”近日,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向《财经时报》表示。此前在很多场合,他也表示了对中国互联网的失望之情。
谢文认为,在互联网的第一轮竞争中(从1995年至2003年),中国互联网并不比美国逊色,无论是创新力度,还是影响,还是创造的SP、游戏、电子商务等模式,中国几乎都走在全球的前面。而现在,中美差距却被无限拉大。
在谢文看来,除了百度、腾讯、携程等少数互联网公司还相对健康外,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目前都在陷入困境。“严格来说,中国甚至没一家真正的、有创新精神、朝气蓬勃的互联网公司。”
他还指出,互联网作为数百年一遇的新工业革命,目前仅发展十余年,更多创新还没有挖掘出来。那些指责互联网缺乏“蓝海”的说法显然过于短视。
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从1997年就开始上网,我知道互联网本来不是现在这样的。”吕伯望评价说,“现在很少有能沉下心做事的公司,大家都在追逐短平快,指望一夜暴富。”
但吕伯望也认为,互联网的技术变幻依然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而且各个技术领域的融合之处,也可能产生无穷变数,从而使大量新兴网站创造出新的神话。“前提是,要脚踏实地,改变现在的浮躁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