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继续深入传统行业 民间艺人获百万创业基金
张书嘉从小就有个比较特别的爱好:当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她却呆在家里和面团打交道。幸运的是,10岁的时候,她成了民间艺人“面人赵”的关门弟子,后来她便代表中国出访美国、德国和法国等7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十几年后,谁也不曾想,这个当初在老上海城隍庙看赵凤林捏面人的小姑娘,出人意料地凭借“民间艺术市场化”的概念,拿到了100万的风险投资。
这一时刻出现在上海某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大型创业体验式真人秀节目上,不过时间已经指向了2007年。历经3个月激烈的全封闭模拟商战,还须接受众多风险投资人的重重考问,想要获得这百万创业基金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书嘉最终以微弱优势成为首位夺魁的女赢家。
梦想开设一间民间艺术学校但缺乏资本,创业伊始的张书嘉能够胜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参评的很多创业团队带来的都是风险投资人一贯最感兴趣的创投项目,它们都包含了“高科技”、“连锁经营”这样的关键词。
2006年暑期,张书嘉开办“书嘉面人培训班”,报名者从5岁的孩子到65岁的老奶奶不一而足,这让她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过,要让民间艺术走市场化道路,却是一个宏大的故事,于是在曾经缔造过盛大网络的IDG合伙人章苏阳以及更多的风险投资人眼里,依旧显得陌生,他们不断地追问,这个故事的商业逻辑是不是过于复杂了?
民间艺术家大多穷困,这是不争的事实。据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秘书长吴祖德估计,至少90%的民间艺人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否则“难以养家糊口”。为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给杰出民间人发放补贴金,把民间艺人“包养”起来,甚至很多地方采取诸如给民间艺人评职称之类的措施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现实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大部分民间艺术品至今仍为手工工艺品,产品在小作坊里完成,技术简单,做工粗糙,“甚至完全用于自娱自乐自我消费,并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普遍缺乏一个市场转换机制和平台。
而在风险投资商看来,事情远比上面的描述要简单。张书嘉将“开设民间艺术学校”作为创业计划,是把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为一种模式的尝试,工业革命中期福特曾经作过这种尝试,只不过他是将汽车从昂贵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而张书嘉要做的,显然远比福特创建汽车流水生产线要麻烦。
不过,正如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所言,“对他们的创业来说,这100万的资金只是一个开始”,这个活动“将来会带给他们更多风险投资人的关注”。
“苹果”熟了?
风险投资进入传统行业是中国最近一轮风投热显著的特点,但投给张书嘉这个现代“民间艺人”,究竟是因为她所处的行业引起了风险投资人的兴趣,还是仅仅她这个人呢?换句话说,“民间艺术市场化”的苹果已经成熟了吗?
2006年8月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曾出现过的女大学生“包装推销”甘肃民间老艺人的故事至今仍被媒体所津津乐道。其实在很多民间艺人看来,聘请专业经纪人做市场开发,“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民间工艺品共有370多个门类,概念上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工艺、民间文学,现在备受关注的民间艺术则通常指民间的工艺美术,比如天津泥人张、四川皮影王,还有北京风筝等。
尽管在国际上看来,中国的民间艺术内容丰富、文化底蕴丰厚,颇受市场欢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就表示,浙江一个农民投资200万元在以色列搞了一次中国灯展,不到一个月,就赚了几百万,而中国在希腊搞的中国民间风筝博览,有240多万人参观,“可见中国民间工艺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
然而在国内市场,“有手艺的人不会吆喝”,民间艺术领域罕有非常出色的经营者、经纪人和开发商光顾,艺人大都潜心研究技术和工艺品制作,对于将作品推向市场十分不擅长。
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缺乏资本。很多民间艺人的作坊并没有很大财力,甚至连资金的原始积累回笼都十分困难,而这一行业的产业化又跟随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势而行,至今仍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关产业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