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总裁李万寿
“深圳推出创业板后,挂牌的上市公司将不仅包括科技创新企业,也包括在经营模式、产业发展模式、业态模式上有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总裁李万寿对创业板作出如此预期。他同时表示,在深圳创投目前储备的项目中,有相当一批是对接创业板市场的。
这位执掌中国本土最大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专家,以实证数据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向我们分析了国内创业资本市场的重大发展机遇,预言了中国式创业资本的成长路径。
分享“创投的春天”
“中国创投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方兴未艾’”,李万寿表示。据统计,2002年中国创业投资总额仅为5.34亿美元,而到了2006年,总投资额已达21.81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境内外创投机构对中国投资额首次突破了20亿美元,全年可能达到30亿美元,将创历史新高。短短的6年时间,总投资额已经增长了将近6倍。
“2005年前,在国内从事创业投资是非常困难的。”李万寿回忆说,那时,国内一些企业到纳斯达克上市、创造出财富神话,但这些财富神话大多与中国本土投资机构无关,国内创投机构几乎被边缘化了。他继而分析说,“不是说我们本土机构没有这种能力,而是由于国内缺乏资本退出的渠道和平台。”
由于当时国内相关政策法规欠缺,难以构建起一个内外贯通的资本退出渠道和平台,国内很多风险投资机构难以做大,很多都倒闭了。
依托强大的资本后盾,能够坚持下来的,因资本市场的改革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日渐活跃,本土风投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谈到近两年的发展,李万寿感慨颇深,“1999年到2005年,深圳创新投资公司共投资了80家企业,在国内上市的只有1家,在国外上市的有17家。但仅2006年一年,我们就投资17个项目;2007年投资50个项目。最近两年的投资总额基本上接近我们前六年的投资总和。2007年以来,我们公司运作上市的企业为10家,其中5家在境外上市,5家在境内上市。从募集资金的总额来看,国内IPO总量远远超过境外的募集总量,我们发行市盈率高达二三十倍左右,二级市场都是在60—100倍,个别投资项目在150倍左右,国内的优势越来越突出。”
作为国内创投行业的领军者,深圳创投的业绩成长发生显著变化: 2005年之前,创业投资的年收益率是20.45%;2005年之后,本外币基金的年收益则达到3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