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气氛和斯达康在车库里创业的情景很像。”宋安澜走时,给姚欣留下一张去上海的机票,并邀请他带商业计划书前往上海面谈。
姚欣回忆,“第一次去软银融资时的感觉就跟审堂似的,一屋子人,坐着软银的执行官、财务、律师等等,十几号人轮流向我发问。”
这拨人虽然人数众多,可反应迅速。中午“庭审”完毕,下午,姚欣就签署了生平首个百万合约。“我的发展目标比软银的预期要求高出5到10倍,签字时手一点不软。”
拿到意外获得的第一桶金,姚欣花10万元注册成立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匆匆赶回武汉招兵买马。
太过依赖技术 第二次融资碰壁
回到武汉,姚欣在学校对面的创业楼租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招揽了10多位技术高手,开始大力发展PPLIVE。
“当时有许多人用P2P(点到点在线视频技术)非法下载,我们提供的是在线授权合法内容,只能实时浏览,不能复制,不能盗版。”姚欣说,这样就避免了版权纠纷,为后来的广告赢利打下了基础。
网络视频要发展,关键要解决同时在线流量问题,这就需要一流的技术做支撑。2005年全年,姚欣都在埋头做技术,当年,他给包括上海文广、光线传媒、凤凰卫视在内的10多家电视台提供视频上网技术支持。
同时,公司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春节前夕,公司一度陷入财政困境。姚欣想到二次融资,这次,他看准了海外风投,希望借此打开海外市场的人脉网络。
“香港、北京、上海飞来飞去,一天见7家海外风投。每天与老外套近乎,英语越说越溜。”主动出击融资时,姚欣精心准备了商业计划,可效果并不理想。
一位朋友指出了他的失误:“这和别人找上门不同,那时别人已了解你的盈利模式。现在你主动找别人,不能光讲技术,风投最关心的是公司盈利的增长空间。”
朋友还指点,风投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你的市场空间足够大吗?你可以持续增长吗?你预计的50%或100%增长点在哪里?
转换思路 获得500万美金风投
高手指点迷津,姚欣转换思路:目前需要这种技术的电视台只有那么多,如果纯做技术支持,市场消费能力有限。如果转为网友提供电视视频则不同,市场会无限扩大,而且网络视频能够产生广告收入,随着流量增加,收入将年复一年持续增长。
调整后,姚欣将公司的运营摆到了第一位。他提出在PPLIVE网站上插播广告的赢利模式。“烧钱不是办法,得让投资商看到赚大钱的希望。”为吸引客户,姚欣采取了“保底+分成”的模式,即视频发行方将节目授权给PPLIVE,可以获得一定的保底金,用户点击视频时,版权所有人还可与PPLIVE按比例共享广告收益。
广告方面,姚欣采用了试投策略,同时帮助客户制作精美的视频广告。“点击率是传统网站广告的5倍~10倍。”
流量变成收入,这种转变很快成为打动海外风投的法宝。“总计获得四五家风投青睐,我还精心挑选了一番。”2006年初,姚欣成功从Blue Run及软银中国投资拿到500万美金的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