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债危机下的“风投”动向:从亚洲到中国
当次级债危机的“幽灵”在欧美上空盘旋游荡,引发可怕的流动性紧缩并导致经济衰退时,亚洲似乎正愈益受到国际资本的宠幸。
“我们的融资没有受到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从欧美退出的资金更多地涌向了亚洲等新兴市场。”英联投资(Actis)资深合伙人、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协会(EMPEA)董事Paul Fletcher告诉本报记者,他所在的英联投资刚刚募集完成规模达3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投放于中国、印度以及非洲市场。
“用钱投票”的国际风投正在实现针对亚洲与中国的价值重估。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总额比上年增加82.7%,达到创纪录的32.47亿美元。与以往相比,更多的资金涌向了新能源、生命科技以及教育产业。
越来越多的数据与案例充分证明:中国业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
开启“资本时代” “风投”镀金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而国际风投也在用崭新的视角打量亚洲、亲近中国。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过去的政府投资和出口拉动,逐渐过渡到以消费增长为动力,向内需拉动转型。所以我们现在和未来几年关注的重点都会是与消费相关的行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兰馨亚洲投资集团投资总监杨瑞荣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兰馨亚洲在中国的投资集中于消费品、消费服务、特殊制造业三个大方向,这已经是兰馨亚洲在中国投资的第三次战略调整。
“特殊制造业主要是一些拥有较高技术门槛的行业,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技术实力,有些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如我们投资的先健科技,就是一家在‘介入性医疗器械’制造上全球领先的企业。”另据杨瑞荣透露,从最早引入生产线、模仿国外同行,到2000年左右,中国制造企业对外国技术的吸收和模仿到了很高程度,与国外的差距已经不大,开始寻求创新发展,而那些技术领先并能不断创新的企业尤其被国际投资机构看好。
我们得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共有58只投资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内地)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资金303.76亿美元,比2006年全年募资额高出114.0%。据清科研究中心估计,2007年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金额将占全球私募股权投资总额的1.5%左右。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投资机构之一,兰馨亚洲的投资历程很能折射中国经济的变迁,而这些国际投资机构也正是依靠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准确把握,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从1994年进入中国到1996年,兰馨亚洲的投资行为主要是和跨国公司合作;1997年开始到2003年,兰馨亚洲投资了一些声名显赫的互联网企业,比如易趣、携程网、智联招聘等。
2006年9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国本土教育培训行业进入资本时代,限于资本压力以及自身膨胀需求,新东方先后在学前教育、高考复读领域积极并购。据统计,中国境内目前已有10余家教育行业企业获得创业资本的支持,融资总额累计超过1亿美元。在英联投资合伙人郑国器眼中,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历程,就是追逐中国商业结构变化和民营企业成长的过程。郑国器在创投领域有近二十年的经验,曾在花旗集团等不同的国际投资机构工作。“国际资本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候,是把中国看做是一个廉价的生产基地,后来开始关注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比如现代零售业,现在一些有技术实力的公司也很受青睐。”郑国器对本报记者说,“生产型企业关键是看是否有不断提升技术,产品升级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成本上升等市场压力,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郑国器介绍,除了中国,英联投资还在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投资,看重的是这些国家因为消费增长,以及消费习惯改变产生的投资机会。例如连锁超市、消费品牌、本地的个人金融服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