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巨峰同时在会上强调,“要通过制定更为有效的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在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保险、债权等方面,更广泛的调动金融界的积极性,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陈春发博士观点也很明了,大多高新技术企业依靠风投寻求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的角色介于投行和企业之间,一些私募资金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我们帮助他们寻找优秀的企业进行股权直接投资,然后由这些私募基金将企业包装上市。另外,一些企业急于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我们也会去主动联系有意向的私募基金。”成都科技企业协会袁昕说,“通过包装、美化财务报表的方式,很难将企业推上市,但借助私募基金和风投的力量,却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上市融资。”因为风投资本在注入的同时,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还要向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经验和咨询,制定发展战略,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寻求退出渠道等来帮助企业取得成功。
冷淡不仅仅是企业
“四川风险投资很难用冷热来形容,但一直没做起来是肯定的。”袁昕介绍,目前,类似宏明双新引进的投资管理公司多数仍然专注沿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几地,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融投资及经营业绩持续改善提供咨询服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战略投资者。换句话说,让高新企业尽快实现上市,是其核心业务。因此,发达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已经很繁荣,但四川在2000前后热火朝天一阵子后,目前仍然鲜有成功的例子。
“四川风投看成都,成都就代表四川。”此次担任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的陈春发博士介绍了四川风投机构的分布,四川全省只有成都和绵阳两家高新区,风投机构主要集中在成都,绵阳只1家,大多数风投都集中在成都,成都目前约有10家左右的风投机构。机构不少,然而,现状却是“都只是挂的风投机构的牌子,做的只是后端服务,或者传统的投资业务,”此外,“除了这10来家,其他的就更不成气候了。”
对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另有国有风投机构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本地风投机构自己实力差,规模有限,最重要的,“企业观念落后,内地企业观念与沿海差距很大,不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性质资金,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并不了解风投的作用,甚至不愿意风投参与企业重大事项或者稀释自己的股权。”同时,国有背景风投机构过分强调风险控制,资金回收责任大,投出资金规模也有限制,迈出的步子缓慢,风投机构自身也缺乏对企业的辅导,后期监管少,共同做大企业甚至只是一纸简单的投资协议,导致四川风投发展乏力。
据悉,在深圳,创投风投机构占了全国总数的1/3,可运用的资金高达数百亿美元,而四川其零头都不到。
创业板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如同一颗希望的火种,创业板的即将推出,引发了风险投资行业、高新企业的热烈反响,它的出现等于给风险投资退出企业投资、获取高额回报安排了制度性的渠道,有利于高新企业顺利获得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企业纷纷赶时髦,提出了要在创业板上市。
但是,前述国有风投机构负责人表示,企业上市热情通常与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扶持有关,一旦政府换届,或者政策调整,都会造成项目的搁浅,有的项目运作一两年就功亏一篑,这也导致风险投资风险加大,影响风投机构的积极性。
事实上,同全国一样,四川的创业板资源也相当丰富,企业创业板上市竞争仍然激烈。某大型券商四川分公司一负责人唐先生现在开始捉襟见肘了,已经不需要出去寻找辅导资源,企业找上门的资源就远远饱和了。唐先生说如果按照意见稿,符合条件的企业太多,目前四川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起码上千家,启动跟踪服务的约200家,而经过筛选作为该公司重点推介上市的企业数量约10家,乐观估计只有1-2家将成为创业板推出即上市的企业。“并不是所有合乎条件的企业都可以进入创业板,而最终有可能还要看软实力,如企业信用、知名度、所属产业领域、内部治理情况。作为券商,针对投行业务,并不是来者不拒,券商拼抢拟上市资源已经不复存在,而是选择更优秀、更符合条件的企业加以推介辅导。”唐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