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性幻觉
种种迹象表明,盈利能力在上市前提前透支是这些公司上市后股价表现乏力的主要原因。来自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可对比的105家创业板公司中,有70家2010年中期利润同比增长率低于2008年度至2009年度的利润增长率,占总数的近70%。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以高成长性作为名片的创业板企业,在IPO后业绩和股价表现不佳,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上市时为追求高额的募集资金和市值需要,确实存在刻意做高利润和拔高增长率的冲动,使业绩提前透支。
北京东方高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雨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创业板企业拔高业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IPO发行定价通常是每股收益乘以相对应的市盈率。高的净利润意味着在付出同样的股权情况下获得更高融资额。这对于许多轻资产的创业板企业而言,意味着会获得更多的资金。
“募集资金一方面可以补充日常经营所需,另一方面即使让超募资金待在账上不动,也会获得相应的资本收益。”张红雨表示。
而浙商证券策略研究员王伟俊则指出,在专业机构对创业板企业的定价过程中,并非只单纯考虑静态市盈率,还要将企业的成长性考虑进去。“在上市公司估值模型中,增长率对估值影响巨大。以DDM估值模型为例,相同市盈率的两家公司,如果业绩增速分别是30%和20%,估值会相差23%。”他说。
与此同时,创业板企业普遍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是业绩频遭质疑的一个重要根源。“很多创业板企业成立之初出于少缴税的需要,往往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和压低毛利率的行为。此后为了上市,又需要展现企业高成长、高盈利的一面,在这两种状态的转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在财务报告中无法自圆其说的现象。这也加深了投资者对其业绩和报告真实性的怀疑。”一位从事投行业务的顾问表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