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大部分大型民营企业的资本配比基本实现“三三制”,即主业、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三分天下,而且后两块投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收益可观,进一步限制了民间资本对主业的投资。
据浙江省工商联对全省民间投资情况调查发现,从2009年以来,浙江民间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远远落后于国有资本,2009年全年,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5.6%,民间投资只增长13.7%,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仅增长7.4%。“而且,房地产投资占总的民间投资35%以上,这意味着民间投资增长部分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福建七匹狼控股集团执行总裁陈欣慰负责集团的资本运作,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传统制造业企业采取这样的资本布局也是不得已为之。一方面,一般性制造业总体的平均利润在15%左右,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和外商压价,加上人民币升值,几乎把利润抵消殆尽;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市场份额基本划定,扩大产能和市场布点未必就能增加多少市场份额。
除了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溢出,不少企业甚至把主业作为融资平台,从银行套取资金后投入资本市场博取高额利润。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风险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对企业资金流向监控中发现,一些制造业企业贷款后,钱进入集团公司,再从集团公司流向房地产或其他领域,银行很难监控。
全国工商联常委、温州神力集团董事长郑胜涛对温州经济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温州已经不大有人愿意做实业了,金融危机期间停产企业大部分没有恢复正常生产,温州的产业“空心化”已经非常严重,“或许建立在空心化基础上的资本虚拟化也是温州人产业转型的一种方式。”
用“制度红利”增强民间资本“恒心”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认为“漂移”不是民间资本追求的目标,只要给他“一片沃野”就会立即“落地生根”。在东部沿海地区,不少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研究人士纷纷提出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通过各种办法增强民间资本的信心,使民间资本成为一股坚定而有恒心的产业报国力量。
首先要对民间资本进行信心引导,给民营企业新的“制度红利”。胡宏伟认为,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舆论把各类社会矛盾引发的社会负面情绪转嫁到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身上,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力量”的形象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灰色甚至负面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因此,应该用改革的思路为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制度红利”。郑胜涛则表示,激发内生性活力是我国的战略性课题,希望中央能够把“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机遇来抓。
其次是尽快出台产业引导细则,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切实放开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福建省政协常委、在泉州最早投资政府B O T项目的陈庆元认为,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细则,同时对不利于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和修改。
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还需搭建各类资本引导平台,吸纳民间资本,促进民资转型升级。周冠鑫建议,可以通过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由政府引导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联盟,作为集聚民间资本的平台,提高民间资本组织化程度,减少投资盲目性。
周德文建议温州市政府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助计划、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计划、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实业发展与民间资本的良性循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民间资本发展壮大的双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