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内仄窄 园外天宽
创业中心远程孵化高科技企业
汉网消息讯(记者杨菁 张辉 通讯员丰汨 樊君 实习生张方方)眼下,武汉亚鑫公司正撒开销售网,北到中俄边境,南至福建,预计2年后,这家企业产值将实现1.2亿元。
这家企业“毕业”于武汉海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却没在创业中心大楼里呆过一天。
昨日,创业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中心30%企业都是这样,落户中心以外,利用东西湖区的闲置厂房、仓库,享受远程孵化。”
2002年,亚鑫公司想进入海峡创业中心,希望能得到上千平方米生产厂房。
当时,创业中心仅有一栋五层小楼,孵化面积不到6000平方米,里面布满企业。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内,也没有合适的孵化场地。
创业中心将视野投向整个东西湖区。这个区离中心城区较近,发展较早,上世纪末,农场、乡镇纷纷办厂,小加工业兴盛一时。10多年过去,企业有的改制,有的转行,留下大量水、电、气设备齐全的闲置厂房。
在东山农场,创业中心找到一片空房,原为粮食加工厂的仓库,闲置多年。“这种仓库结构规整,防潮性好,适合电子、医药等企业使用。”
亚鑫公司欣然入驻,2年后顺利“毕业”。“远程孵化企业,作为服务方,短期内看不到效益。”
2003年,中华生物公司来到创业中心,要2000平方米孵化用地。创业中心牵线,这家公司租到吴家山一个国有小食品加工厂。
与创业中心内企业一样,中华生物公司享受到各类服务,从申请工商、税务登记,到帮助申请创新基金,事无巨细。
根据相关政策,公司需在属地注册、缴税,创业中心几乎没有收入。“几年后,我们就会有回报。”
2001年至今,创业中心毕业企业26家,基本落户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技工贸总收入达5.53亿元,为社会提供了23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有不少远程孵化成功的企业。”
这几年,创业中心改建了部分标准厂房,又引进浙江五洋建设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2号孵化基地。
目前,创业中心占地面积40亩,孵化面积达2.7万平方米,仍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有的企业嫌面积不够,连走廊也不放过,割走一半。
创业中心正与一家民营企业协商,整体租赁一栋6500平方米厂房,按孵化基地标准改造。
两年内,创业中心还将整合东西湖区内资源,统一利用各类厂房、办公楼、写字楼,新增10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力争在孵企业达2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