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网讯中小企业板重开IPO,七个创投管理相关配套细则的推出,都使得在与外资VC的遭遇战中一直未能摆脱窘境的中国本土VC,渐渐窥到了黎明的曙光。
在很多风险投资论坛上,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某VC(风险投资)合伙人被一大群创业者紧紧围在中间争抢着索要名片的场面。但在近期的活动中,细心人士都会发现,穿梭于台下忙于攀谈和交换名片的,不再局限于创业者和中间服务提供商,而是多了很多VC的身影,其中特别是以本土VC居多。
联想投资的投资经理告诉记者:“我们的口号,就是做积极主动的VC!”刚刚启动第三期基金的联想投资异常活跃,几乎近期的每次VC活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在一些大型投资论坛上,联想投资甚至会同时出动30余名投资经理,通过人海战术打起了项目争夺战。
“现在好的项目就得抢!”深圳创投同业公会秘书长王守仁感叹道。
自1998年以来,中国创投机构的发展并不顺利,政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本土创投的发展。2000年深圳要开创业板,当时在深圳成立了190多家创投公司,经过几年洗礼后,真正存活下来的就10家左右。在此期间,中国本土创投业一直比较低迷。
“能活下来的国内创投企业越来越少。原来北京的创投机构有60多家会员,这几年只有20多家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曾经这样描述北京地区创投企业发展现况。
2006年是风险投资的春天,然而对于中国本土VC来说却一直没有摆脱窘境。SequoiaCapital、DCM、Accel等国际主流风险投资入驻中国给本土VC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启明创投落户中国、华平投资在华拓展新项目、凯雷投资大笔并购等等,接连不断的消息也颇让本土VC艳羡不已。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报告》显示,外资机构投了71%的项目,本土只占了24%,外资机构仍占据主导地位。
政策壁垒解除
大量外国风险资金投资或者收购中国高科技企业,可能造成这些企业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流失,从而带来后患。中科招商总裁单祥双表示,中国很多优秀的公司都被外国投资者买断,这是国民财富的流失,税收的流失,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流失。只有扶植本土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才能把这个本属于我们的阵地夺回来。
风险投资在整个创新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年年底,由发改委等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给本土VC以合法地位,对创投企业资金来源、退出机制等做了相应规定。
在《办法》的具体实施上,财政、金融、证券等多部门制订的7个创投管理相关配套细则也将在本月或下月起陆续推出。这包括《创投税收办法》、《创投备案管理办法》、《创投政策引导集资办法》、《保险资金进入创投实施办法》、《创投企业债券融资办法》、《证券公司参与创投办法》和《允许创投在境外设立离岸创投基金办法》。
通过这些细则,创投企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金额的70%可用于抵减其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其受益者将是在发改委备案的中国本土创投企业。
另外,本土创投企业将形成由中央财政和政策性银行等联手打造的中央创投基金引导,吸引境内外社会民间资金,带动各产业和地方创投齐发展的格局。这些引导资金不控股、不参与直接经营,只实行必要的监督管理。据了解,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苏州注入了20亿元开发资金,其中一部分已被苏州政府注入发起了规模为10亿元的张江高科技创投基金,该基金计划三年内发展为20亿元。
根据央行正在制订的《中小企业发行可转债办法》,创投企业可以以债券投资的形式投资创业期公司。如果创业期公司发展失败,须连本带息偿还创投企业的投资。这无疑对创投企业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