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是“疯投”、“乱投”么?他们为什么而投?他们拥有穿透未来的眼光,还是他们看到了某些别人看不到的什么东西?
当风险投资商带着大笔热钱涌向商业模式仍然不明朗的web2.0企业时,媒体曾戏称VC(风险投资)为“疯投”。果真是“疯投”、“乱投”么?他们为什么而投?他们拥有穿透未来的眼光,还是他们看到了某些别人看不到的什么东西?
1995年,互联网还处于萌芽,软银(softbank)创始人孙正义在背负30亿美金的债务压力下,仍然倾力筹措资金向互联网下赌注。第一次出手,他相中了雅虎,投资200万美金,紧接着96年3月份孙正义又花了1.05亿美金将自己占有的股份提升至28%。当时大家都以为他疯了,然而两个月后雅虎上市,为软银带来了高达84亿美金的汇报。显然孙正义的确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一些东西,他就象阿波罗,对未来有着极高的预见能力。
除此之外,软银对互联网进行了广泛的投资,涉及行业30多个,尽管其中不乏投资失败,但是孙正义仍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且直接促进了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A8音乐集团副总裁王育林便认为:“对(互联网)创新推动最大的是风投机制”。正是那些伟大的风险投资家们的远见卓识保护了创新的萌芽,使其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的高度介入,不仅难以想象2006年Web2.0火燎中国互联网之势,也难以想象互联网迄今最大的神话Google的诞生。
1996年1月,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两人开始合作共同开发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这就是Google的前身。当时,互联网开始发烧,但是那时候各大搜索引擎公司对技术非常漠视,都争先恐后地建设内容,向“门户网站”大举进军。于是两人兴致勃勃地想把技术已趋成熟的BackRub卖出去的想法落空了。两人别无选择:只有自己上阵创业。两个穷学生哪里有什么钱?对于他们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融资。他们首先去寻找天使投资者,第一个就是斯坦福校友、Sun公司创始人之一、思科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AndyBechtolsheim)。
幸运的是,贝托尔斯海姆看了演示,便觉得这项技术有戏。尽管他没有多少时间,尽管他就要急着赶到别处,但是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决定投资这个甚至还没有完成公司注册的企业。他说细节就不必讨论,我干脆给你开支票吧。于是,10万美元就成了Google的第一笔启动资金。要不是贝托尔斯海姆的10万美金,Google能否拥有今天超过500亿美金的市值还真是说不准,说不定拉里·佩奇和塞尔吉·布林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而继续去攻读他们的博士学位呢。
VC的精神是创新的精神。192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第一次提出了“企业家精神”理论。他认为,企业家是对生产要素的原有组合进行创造性破坏的人,即进行创新的人。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推动者。其实这种企业家的精神也正是VC的精神,VC认可这些创新,其实就是参与这些创新。VC和创业者怀抱着共同的信仰,对于他们,几乎都有相同的东西在背后支撑他们,那是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不可知未来的梦想。比如酷讯在搜索上的创新,做生活信息的垂直搜索,所以尽管远未实现赢利,但是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完成两轮融资,高达1200万美金,再比如土豆网,连投资人自己都说,现在仍然不能看到未来的赢利模式,但是他们仍然愿意砸上去巨额的资金,总计900万美金.毫无疑问,他们允许失败,因为瑕不掩瑜的是创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避免错误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避免任何新的想法”。但是在前进的步伐中,又怎么能够不产生任何新的想法呢?也正是在创新中才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甚至开辟巨大的蓝海。
反观中国互联网,尤其是在最近一两年发展起来的新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是在VC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就象一部未来预言,激起人们靠近互联网未来并创造互联网未来的渴望,那么VC们则是通过资金的杠杆,撬起互联网未来的巨大前景,说他们是互联网创新与革命的幕后推手毫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