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你问我答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新闻 - 奇思妙想 - 创业博客 - 创业论坛

创业加盟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风险投资创投业界→新闻
    


Web2.0浪潮下如何避开创业陷阱


cye.com.cn 时间:2006-10-11 15:29:07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作者: 我来说两句

  主持人:金错刀

  嘉 宾:王志东点击科技CEO

  陈洪武IDG投资经理
 
  李 竹悠视网创始人、CEO

  在Web2.0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创业热情被引爆。尤其对于初次创业的创业者来说,未来路上的种种曲折都可能成为绊脚石使公司发展受阻,甚至坠入陷阱

  熟透了的桃子大家都喜欢,如果恰好它就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谁能不动心?今天,创业就是这样一个近在咫尺的桃子,让人热血沸腾。

  2005年高达17起创业投资支持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传奇,其中以百度、无锡尚德、分众传媒等企业上市最引人注目;动则上亿美元的融资额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国记录时,也强烈刺激着未来创业者们兴奋的神经。尤其80后这一财富新生代的崛起,更让人相信,创业无门槛,甚至创业就会成功。“不赚钱的网站是可耻的”,有人甚至这样宣称。“中国需要这些创业者,而不仅仅是打工者”,有专家这样呼吁。于是今年以来,几乎每一场在北京的创业论坛都人满为患。

  创业离不开风险投资的参与,全程参与了百度等一批中国概念的风险资本,都获得了动辄十倍以上的回报。这些成功,进一步刺激了风险投资对中国的兴趣。据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统计,2005年活跃在中国的中外创投机构共募集40亿美元新基金,是2004年的近三倍。据估计,2006年的资金会更多。而流动在中国的热钱,显然也有很多会落在中国创业者的手里。有数据显示:亚洲现在有7000亿美元热钱,其中的一半在中国。

  同时,一个令人惊喜的趋势正日渐明显:本土企业家越来越受到风险投资们的青睐。 他们对国际市场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并非常熟悉和深刻理解本地市场,这些创业者将成为投资者的首选。但是对于初次创业的企业家来说,未来路上的种种曲折都可能成为绊脚石使公司发展受阻,甚至坠入陷阱。本次沙龙,我们请来了有多次创业经验的王志东跟我们分享他的心得,IDG的投资经理陈洪武也会从资本的角度给初创企业提出建议,而网络视频领域的悠视网CEO李竹也分享了他的“创业艰难百战多”。

  创新的误区

  主持人:现在的创业企业多以创新的面貌出现,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是创新和市场差距。甚至有的创新者因为产品的应用不是他预期的使用途径,因此拒不接受,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这方面,大家有什么建议和经验?

  陈洪武:一般来讲,创新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行业内积累起来的新的技术的突破;另外一个源于行业外技术的革命化发展,使得整个行业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事实上,90%以上的创新都来源于行业内。

  现在有些行外人士经常评价行业内的某一东西做的不好,其实他们对原有行业了解不够,此时他的很多创新都是站不住脚的,往往创业者会过分强调这一点。另外,很多人以为做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他们总是考虑我会什么,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这样所谓的创新没有任何意义。

  王志东:其实这个问题要广义的来讲,在中关村讨论了二十多年了,这就是科技成果市场化。每一个科技成果是不是创新呢,都是,但是科技成果没法换来利润。事实上,花一万块钱做出的技术,要花10万块钱做成产品,要花100万才能把它推向市场,所以算下来,创新的比例只有1%。

  另外,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基础去支持。国内有很多人在做IM(即时通讯),几乎所有的IM都有自己很创新的一到两个点,比如UC的视频聊天、泡泡的免费短信等都是创新点。但是无论是技术或者市场各方面的创新,用户一开始看到会很感兴趣,真正用起来的时候,发现除了创新这个点之外,其他的东西可能没法接受,这样用户只会流失。事实上一个成熟产品的每一项功能性能模式就像木桶中的每一块板子,到底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主持人:对于产品或者技术创新来说,好的机会未必等于好的市场,比如现在很热的Web2.0。对此几位如何看待?

  李竹:抓住机会只是把一只脚迈进了门槛,但能不能最后拥有这个市场,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现在视音频流媒体宽带这个环境下,这个机会都存在。很多公司可能抓住了P2P视音频的机会,但是我预计到明年的下半年,有一批P2P公司就会倒下。这跟他是否能跟市场结合,找到相对比较好的创新模式有关,也和是否把整个行业的推动当成自己企业的一个目标有关。因为这样将来才能跟上市场的角度和节拍。而且市场要接受这种视频或者流媒体的广告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需要整个行业去推动,并不是一家企业就能改变所有人的观念。

  王志东:我举一个例子,诺基亚有一款手机,特别热销,因为它可以换壳,换壳给诺基亚换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收入。换壳有什么技术含量?没有,这是一个市场的创新。但是如果它的手机做的不好,只是把这个彩壳随便放到一个二流三流的手机上,大家顶多关注一下就完了,不会因为彩壳去用一个电池寿命又短,信号又不好,操作很麻烦,返修率又极高的东西,所以这种创新,这种机会,只有在一些成熟产品里,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融资的陷阱

  主持人:资本意志和创业理念往往是冲突的,该如何平衡?

  陈洪武:其实即使是夫妻也会有冲突,冲突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但是过分的强调冲突可能就没有任何意义。其实VC也是创业,我们扶持很小的企业帮他们做大,抱着一个共同创业的心态来共事。这是一个双方选择的问题,我们在挑选投资对象时比较苛刻,希望找到一个志趣相投,能够有机会能走到一起的创业者。

  王志东:我基本上是反对资本意志这个说法的,资本是一个很中性的概念,资本就是钱,钱和钱都是一样的,它没有意志,操纵资本的人才有意志。所以一个企业在做融资的时候必须明白一点,所谓找资本其实是在找合作伙伴。要记得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你要分析人,分析跟你打交道的人,分析他的上司,分析整个资本的背景,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投资风格,这是最重要的。

  李竹:我融资的过程中没有这种事发生,因为事先我们已经对这些基金做了一些选择,只有认为他们的投资理念跟我们比较匹配,我们才去找他们谈。

  另外避免冲突的关键是创业者站的高度,如果你站的高度是足够的,对市场的把握是准确的,那么因为大家利益都是集结在创业企业里面,风投也会同意你的看法。但是往往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大家对市场的判断和对企业发展的走向判断不一致,这时候我认为更多的需要沟通,甚至需要创业者自己去思考。所以我觉得所有的标准还是市场,从市场角度来看待企业的发展,大家就容易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来讨论问题,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主持人:很多创业者希望自己融资时拿到尽可能多的资金,结果却贪多嚼不烂,在这方面各位的观点和体会是什么?融资额的比例如何掌握?

  王志东:钱肯定不是越多越好,资本只是生产资料,就像你的员工不是越多越好,办公场所不是越大越好一样。因为资本也是有成本的,但是资本多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比例,最关键的是,你决定用什么模式,你希望走哪种模式,你能不能让你的伙伴去相信这个模式。

  李竹:融资额应该是以未来一年到一年半需要的资金作为一个标准,这样能够让企业发展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股份稀释程度会少一些。而且应该控制在当时管理水平驾驭得了的范围内,因为在资金的使用上,你的团队也要有个成长的过程。

  悠视第一轮融资是1000多万美元,就是按照这个比例操作的。用了这些钱,做了相应的业务拓展,看清楚了发展方向之后,再做下一轮的融资,我觉得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管理的盲点

  主持人:创业不久的企业,管理能力往往赶不上发展势头,管理基础的薄弱甚至会给企业以沉重的打击,在管理团队方面,大家能给创业不久的企业提供哪些建议和经验?

  王志东:其实每个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重要的是创业者他自己的学习领悟能力要强,同样的错误不能不停的犯,他的公司要有抗错误的能力,有这个资本,经得起这个错误。

  当然最重要的是,公司的管理层应该是齐心的,如果不齐心,以后会有很大的阻力。不过有问题不等于不发展,骑马找马,破车也能跑。

  李竹:在创业的初期,以及拿到第一笔融资不长时间内,最容易出现问题,这是奠定管理基础最好的时机。

  我们现在有200多名员工,在创业初期就搭建了一个基本的管理团队,风险投资还没进来前,就已经请来一些比较有职业素养的管理人员来加盟。融资完成之后,很快又在其他互联网和IT企业里面挖了几个很有团队领导经验的人过来。所以从融资前的30多人,到现在的200多人,我们公司运营都比较平稳。

  主持人:当企业成功后,有些创业者开始把自己置于企业之前,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这会带来致命的危机吗?

  王志东:这些问题都会有,但不是致命的。关键是团队本身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和远景目标以及好的机制。另外我比较同意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缺乏一个核心,不管是四个人还是十个人,肯定得打起来。核心人物不一定非要是股权占多大,但至少要是精神核心,精神领袖,像甲骨文、SUN、IBM 、GE等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精神领袖。

  李竹:我觉得相对来讲比较浅薄的一些人会把自己放在企业之前。如果创业者开始就以自己的财富和个人的位置作为目标,这种企业往往不成功。等到悠视走入正轨的时候,我肯定不会说非要自己做CEO或者总裁,公司里面可以有更好的人涌现出来。我的工作可能是聚集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

  经营的歧途

  主持人:很多创业公司容易急于求成,因此在初期的市场推广方面花费甚巨,或者大打广告;也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以技术起家的企业,只相信产品不相信宣传,大家赞成哪一种?或者哪种营销方式最适合创业不久的公司?

  陈洪武:我觉得创业者要对公司的人、财、物等资源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支配,不能盲目乐观,要稳健操作。一个企业激进的话,当然成功可能也比较快,但是万一失败,会输得很惨。

  李竹:创业公司开始应该通过少量的宣传费用来发展自己,这也是检验自己产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去完善自己的产品,一旦产品成熟,而且已经把市场需求摸得比较透的时候,再做大规模的推广会比较好。

  主持人:在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向上,初创企业容易走入哪些误区?

  李竹:初创企业容易什么都做。我认为不管是在产业链上,还是在关注的方向上,做好一到两个点,不能超过两个点。因为一个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可能初创企业想做很大的事情,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一件事一件事来做。

  悠视从表现方式上主要是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点播和下载,就这两个点。这两个点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网络视频的分发平台。我们没有去做点播电影,如果用户有需求,我们可以把他引导到别人的网站上去看。这样做的事就比较集中。

  陈洪武:在市场定位和经营中不要先考虑我得多大好处,而要考虑最坏能到什么程度,想清楚了再做决策。

  初创企业往往人才资源不够,各方面积累都不行,这时很大程度靠创业者的激情跟短时间内构建起一个共进退、共患难的团队,初创企业内部很脆弱,各方面建立起来的造血机能也不足,一不小心就会死掉了,所以尽量做到谨慎再谨慎。 (采访·撰文=于莉娟)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新闻

·BTV13日节目录制观众报名 ·上海谈商论道创业系列讲座
·创业网寻战略投资合作伙伴 ·80后创富论坛共创未来30年
·创业网向网友征集网站建议 ·北京新闻广播9月24日节目
·金口财总裁演说行销特训营 ·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
·七彩公司招募大学生创业者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