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投资首谈风投经验:创业者要把公司当成命
腾讯科技讯 刘二海问朱立南:8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时一片哀鸿遍野。那时你居然要做联想投资,为什么呢?
朱立南回答他说,创业企业一般都缺钱、缺经验、缺资源,而那时的联想还好,都具有这些。
两人做这番对话时,联想投资成立正好8年。这时刘二海已经是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朱立南是总裁。7月28日,成立8年来的联想投资首次和媒体面对面,也首次将自己的高官团队从各地召唤回来,一起公开分享自己的投资经验。
刘二海透露,目前,联想投资已经从大IT范畴,扩展到了成长型企业上,消费品、健康服务、清洁科技、先进制造等成为公司关注的四大领域。传统的互联网领域中,联想投资的目光一方面聚焦在纯互联网机会,一方面放在了传统经济对互联网的渗透方面,而当下最火热的Twitter类企业,也早已经进入了视线。
管理其实都是大白话
“我们投资,通俗地说就是寻找好人好事”。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CFO王能光说:
“联想投资看重的是‘事为先,人为重’,不追求短期套利,更看重基本面和中长期发展潜力,强调核心团队的上进心和事业心,及社会责任感”。“联想的标准不是做好业务就是好团队,而是看重创业团队的事业心和上进心,要求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命”。
因此,投资强调要有“投资主题和亮点,希望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健康稳健发展的好企业。”
但是如何去找到那些好的项目?联想投资执行董事王俊峰介绍说,要先研究行业,摸清楚在未来3到5年内会有哪些行业会有高速成长的机会。然后再在这个方向上找到可以成功的企业和苗子。
“进去后的帮忙也很重要。”王俊峰举例说,2001年时联想投资注资科大讯飞时,还看不出其投资价值,直到视频产业开始爆发,科大讯飞的价值才逐步显现。而科大讯飞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由国内大学生创业并最终成功上市的公司,“是投资人和创业团队一起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我们在积极主动地进行投资后管理和增值服务,一方面是做好地基部分,帮助投资企业塑造到机制、团队和文化。一部分是围墙部分,就是帮助做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然后是屋顶部分,强调战略、研发、运营”。
联想投资也谈到这样一句话:其实那些管理经验都是大白话,只要认真做到位了,就能做好。
从3500万到3亿5千万
朱立南回忆说,8年前,联想投资正式创办时,是由联想控股募集了3500万美元作为一期基金投资。到前不久的第四期基金募资时,已经募集资金3亿5千万美元。正好翻了10倍。
亲历第四期基金募资过程的刘二海曾向腾讯科技透露,当时联想投资发愁的不是怎么去募集资金,而是钱来的太多,发愁要谁的钱,要多少等。
高管团队的数量的变化也在展现联想投资的成长。资料显示,最早在联想投资是6名高管,现在已经发展到了7位董事总经理、4位执行董事、4位首席专家。
到现在,联想投资旗下有70多个投资项目,其中8个成功上市,11个通过并购套现退出。朱立南也透露,联想投资还在募集一个新的人民币基金,专注在A股和国内资本市场,预计这一新的基金会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他也透露说,目前联想投资的第一期和第三期基金已经进入了收获期,“投资拿回来后,还回本金,还略有盈余,收益率接近25%”。
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得益于中国市场本身的发展。在这点上,联想投资坚持“专注中国市场”。
要加大投资风险
朱立南坦承,投资会碰到有失败。在70多个项目中就碰到有不超过5个的清零项目。
“联想喜欢复盘,就是把一件事情重头再看一遍。”在朱立南的叙述中,他把复盘形容为“血淋淋”:“在血淋淋的复盘中,学会了包括怎么看人,怎么看他的企业,学会了怎么看事情。也看到了能怎么改善企业和方向。”
一个被提及的例子是2002年联想投资进入的光桥科技,“光桥是2000年以后通信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总部在上海,2002年联想投资进去。但这个项目犯了很大错误。我们的投资过大,超过了第一期基金总额的20%” 。
事后的光桥也并不说投资失败,此后这一企业打包卖给了西门子,现在在诺基亚西门子中有一个不错的发展,投资人也拿回来了大部分投资。但联想的一个教训就是,再好的项目都不可以超过投资上限。
另外,联想投资也坚持不做大股东,不做控股股东,投资企业一般占有股份在10%到30%。
不过,刘二海也透露,可能失败的项目太少,是联想投资将风险值设置的过低,现在第四期投资基金中,会一步提高风险,做一些更早期的项目,“只要两个合伙人同意就可以投资。”(文/徐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