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监管层人士介绍,创业板公司被否主要源于7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持续盈利能力问题和成长性不足;独立性、主体资格问题;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与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问题等。 创业板开板即将满一周年,自去年9月17日创业板发审委首次召开会议至今年9月29日,一年间共计有185家创业板公司上会,其中,148家公司顺利通过首发申请,但是也有37家企业未能通过创业板发审委的审核。
在今年3月末创业板发审委召开的发行监管业务沟通会议和4、5月份两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上,创业板发行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士陆续公布了审核未通过的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监管层人士介绍,创业板公司被否主要源于7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持续盈利能力问题和成长性不足;独立性、主体资格问题;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与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问题等。
据本报记者分析统计,其中,持续盈利能力、成长性不足问题,是创业板企业被否的最主要原因,共有16家被否企业存在持续盈利前景不明朗、成长性不足的问题。
而因其余6个原因败北的企业当中,当属信披失实的苏州恒久最为“恶劣”,相关券商、律所等中介机构受到严厉处罚,苏州恒久也“光荣”成为创业板首家已过会却在正式上市前夜被叫停的企业。
37家企业被否主因
——成长性存疑
“创业板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和成长性,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就不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创新和成长性是创业板的两个特征,创新是灵魂,成长性是表现,必须两者兼具。”今年三月底,监管层人士曾在一次保荐机构联席工作会议上做出上述表态。
这番话的指向之一,即是针对创业板被否企业成长性不足、持续盈利能力存疑的问题。
记者调查统计显示,创业板开板一年来,共出现的37家创业板被否企业中,有16家在持续盈利能力、成长性方面存疑,这也成为冲击创业板最常见的失败理由。
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6种。
其一,经营模式和所属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家创业板被否公司——上海同济同捷即是因此被否的典型代表。
据本报记者调查了解,上海同济同捷被否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正是公司的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其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资料显示,汽车设计是上海同济同捷的主营业务之一,不过公司在2009年6月却通过增资扩股投资了从事跑车制造的吉林凌田汽车,其给出的理由是通过收购来完成研发成果-S11混合动力跑车的技术产业化。
不过来自发审委的意见则认为由于公司主营业务从跑车设计转至跑车制造和销售,导致了“经营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使得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公司动用申请资产一半资金收购上述制造企业,在财务上也存在重大风险。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1页 1 2 3 4 5 6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