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基金纷纷宣布成立,据报道,目前全国已经有23个省区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今年5月,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首期募集规模60亿元;2010年6月,由SMG总裁黎瑞刚担纲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CMC)投入运营,并宣布完成20亿元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今年8月,三湘集团有限公司和亚洲资产旗下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炎帝发展基金(外币),并在香港募集;近日,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与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在安徽共同设立中科·安广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首期规模为10亿元。
其次,在众多VC/PE机构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关注的领域,比如,IDG、云峰基金、达晨创投等。近两年,IDG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激进派。早在2006年,IDG就联合海纳亚洲等,出资2500万美金,入股“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发起的印象系列。
而此次投资印象系列,也是继投资华谊兄弟之后,马云和虞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又一个“大手笔”。
但早在2009年,赛富合伙人阎焱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过担忧,“在中国文化产业当中,什么人能投什么内容,这里面的规范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他认为,中国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明确非常关键。
另外,投资激情的另一面可能是“泡沫”和“风险”。
以对电影投资为例。根据清科发布的《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研究报告》,2005-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事件28起,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985万美元。
据公开数据,《东风雨》投资九千万,后期推广两三千万,票房收入只有三千万;《孔子》投资1.1个亿,票房收入约1个亿,但根据业内分成比例,投资者约能分到40%。
在新影联院线副总裁高军看来,“目前,至少有60%的电影投资都在亏钱”,他认为,对于刚刚想进入电影领域的外部资金而言,更多的是充斥着风险,而业外投资者如果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把控,投资的风险极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