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各地上市的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从“麦考林”被频繁指控到“绿诺国际”被勒令退市,一个越来越浓重的阴影正罩向这些看起来光彩十足的公司。
最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启动了一项计划――调查中国企业赴美“借壳上市”,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此项调查很可能不仅仅限于“借壳”,实际指向目标是中国IPO的“品质”。
“玄机”
据了解,美国SEC的执法部和公司财务部已经展开大范围调查,据称要逐步摸清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是如何“帮助”众多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同时调查个别中国企业是否存在会计违规和审计不严的问题。
SEC此举显然与之前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接连爆出疑点有关,目前已有20多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被控“欺诈”。2010年6月,“东方纸业”被一家美资调研机构指责存在欺诈行为,认为它将资产价值夸大了10倍左右,更高估营业收入达40倍。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的环境产品制造商绿诺国际有限公司爆出审计问题,股票随即被勒令退市,引起轩然大波。紧接着“麦考林”于10月底登陆美股,1周之内被多家律师事务所指控报告虚假、信息披露有误。
如此情形触痛了不少投资人。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国概念股处于“被冷落”的境地,有的股价甚至腰斩。
美国知名财经网站Market Watch的专栏作家斯蒂芬就此声称:让中国股票进入投资组合,未必能带来收益的提升,因为它们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系列“玄机”……
“包装”
最近当当网、优酷网等登陆美国股市掀起的新一波热潮,已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第四波。回顾以往,新浪、搜狐、网易、百度等引领了赴美上市的第一波;第二波是携程、艺龙、如家等互联网商旅服务商和教育培训“领头羊”新东方;第三波有盛大、巨人网络等网游企业和即时通信的“带头大哥”腾讯,还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阿里巴巴。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早先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所面对的最大质疑,往往是“盈利模式虚弱”。典型例子比如新浪,这家公司当时的招股说明书里明明白白地写着:“直至1999年底,广告收入占19.9%,电子商务收入占0.6%,软件收入占79.5%。”也就是说,上市之初顶着“互联网”头衔的新浪,却主要是靠卖软件挣钱。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尴尬一度让新浪饱受争议。
与这些为怎样赚钱愁白头的“前辈”相比,后来赴美上市的诸多中国企业的模样光鲜不少,因为那些“帮助”它们的中介机构借用“成长性”、“市场份额”等概念作了好一番“包装”,而且“套路”越来越驾轻就熟。动听而令人遐想的故事就这么流传开来:“麦考林”号称“中国电子商务第一股”、“绿诺国际”顶着“新能源”的光环,“东方纸业”则是一家“高科技”的造纸公司……可揭开华丽外衣,露出了财务数据的“虚高”。按照业内人士说法,企业到境外上市,最重要的是恪守证券市场所在地的法律和商业伦理要求。一旦“聪明反被聪明误”,问题被揭出,调查、诉讼就会接踵而至,麻烦将超乎想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