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成都市科技局会同成都市发改委,正式印发《2010成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在成都从事创业风险投资的机构已达30多家,累计投资项目139项,累计投资金额14.4亿元。报告认为:“这表明成都的创业投资环境日益改善,风险投资的地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从某种角度来说,创投企业的生存发展恰似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记者探访三家创投企业,试图还原数字背后成都创投企业的生存状况。 A “我们用市场化的手段,去实现政府发展的意图。” ——成都银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忠 在外界看来,15亿元的资本金,股东的强大资源优势,以及其成都唯一一家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企业背景,是成都银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强大的原因。银科成立两年多来,已成立了11家子基金公司,合作基金总规模超过40亿元。 “我们的优势在于资金和渠道。”吴忠说,由于与成都高新区、成都市发改委、金融办、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沟通渠道畅通,他们能帮助子基金取得更多的项目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子基金的发展壮大。 体现政府意图的同时,银科的盈利如何实现?“一是行业全覆盖,各子基金投资方向不同,二是阶段全覆盖,关注企业初创期到成熟期再到IPO上市,三是海内外两个市场覆盖。”吴忠表示,形成梯形投资链后,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公司自身的再发展。 吴忠透露,银科下属基金在投资企业后,会用经济手段整合所投其他相关企业和管理团队的资源,为其提供管理、技术、人才等增值服务,甚至可以直接帮其打开某些特定市场,从而推动市域内企业的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银科子基金的身份已远超投资者本身。 【记者观察】 与一般创投企业不同,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任务不是投资管理项目,而是吸引外部资金联合设立各类子基金,以实现资金的有效放大,其逐利性退居二线。我们看到,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被引入,参与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破解中。今年初,成都市印发《关于促进我市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意见》,在企业办公用房租买补贴、税收补贴、高管人员薪金补贴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意在用市场的手段为市域内的中小企业长大补充燃油。 B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与创业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则发生碰撞,未来的改革是必然选择。” ——成都蓉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申可一 作为成都蓉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申可一常常为蓉兴的“国资”身份纠结。 去年至今,蓉兴已完成两个项目投资,投资总额约600万元。在创投行业,谈10家未必成1家,这个速度已算快。 “选择面宽不代表项目都能做,即使做了,也不代表就有高利润。”面对记者“是否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询问,申可一说:“想却不易。”由于其国资身份,蓉兴的投资对象必须经国资委进行资产评估审查。这似乎是一个怪结:创投企业最青睐的是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这些行业恰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在接受国资委审查时难以通过。 一些企业也对与国资创投企业打交道有看法——决策过程漫长,手续繁琐,如果上市涉及到国有股份也会相对麻烦。 在 《2010成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中,“创业投资人员的素质低”被认为是影响创业风险投资经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申可一对此表示认同:“我们的工资总额需相关部门核定,目前来说,管理人员待遇远低于市场价,对团队建设无益。” 国资创投企业的明天在哪里?在申可一看来,市场化改革将是必然选择。他建议,成都市目前的激励机制还有可优化的空间,比如将税收优惠重点往后三年偏移,以适应创投企业一般在投资后几年才有利润的特点。 【记者观察】 可以优先获得项目资源信息、可以利用成都市政府的金融平台做债权投资……本土国资创投企业占据先天优势。但“看上去很美”的背后,国资保值增值的原则正与创投行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正面交锋。从目前的国内环境来看,此类创投企业面临不少尴尬,我们期待成都的国资创投企业能找到适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实现自我壮大;也期望成都市能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帮助创投企业做大做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