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一只新股发行上市诞生亿万富翁已经不足为奇,有时甚至会批量产生多位亿万富翁。若单以发行价来计算,IPO重启以来,一共造就了600多位持股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超级富豪。有了如此一大笔的账面资金,也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有太多的高管选择离职。
其实,A股市场提供融资平台,上市公司借助这个平台,只能算是事业的再一次起步,然而,不合理的询价,不合理的机制,导致“三高”发行屡见不鲜,一夜暴富后,这些企业家的创业心,似乎也会渐渐沉下来。毕竟,在IPO中暴富的人,通常是IPO公司高管、PE及上市公司的特别关系户,而最风光的必定就是IPO公司高管。
例如以148元创下A股历史上最高发行价的海普瑞,其实际控制人李锂夫妇,因为合计持有公司79.97%的股权,身家高达426.29亿元,一度成为内地新首富。
这几年来,IPO造富基本已经遵循 “自然人股东——企业上市——限售股解禁——财富巨大增值——富翁产生”的过程。早在上一次IPO暂停前,造富运动已经开始,当时宁波银行上市,职工持股近4亿股之多。这些持股成本仅1元的职工股,对应当时10元以上的股价,持股人的财富增值高达9倍之多,仅看账面价值,该银行就诞生91个千万富翁和895个百万富翁。
当然,最疯狂的“造富运动”还属创业板。今年度过两岁生日的创业板,虽然近半数公司股价处于破发状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通过IPO批量造富的速度。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只创业板股票上市,乐普医疗创始人、总经理蒲忠杰以38.32亿元,成为创业板的首富。随后,爱尔眼科的大股东陈邦、向日葵的董事长吴建龙均做过首富。两年过后,以半年报披露为准,创业板高管累计身家高达2553.35亿元,财富过亿元的董事长就有164位。
同样,也是在这两年,有超过80家创业板公司遭到200多位高管减持,套现金额达到30亿元之多,其中,7名高管通过套现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而令人心寒的是,不断造富的创业板公司,却出现了大批公司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
不差钱IPO或为溢价套现
如果说不少公司的确缺钱,为了发展而上市,上市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企业发展不佳还可以解释。那么,不少不缺钱的公司也拼命挤上这趟上市“快车”,意欲何为?不少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企业上市,为的不是融资,而是使其资本溢价!
最近过会的威卡威,公司的负债率低于同行且资金周转率高于同行,同类产品毛利率远远高出同行竞争者,盈利能力极强,现金流充裕,银行融资渠道畅通,连续四年高额分红,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富人”,这样的富人还寻求上市,有何意义?
另外,已经上市的电动工具领军企业锐奇股份也遭到过质疑,市场人士称该公司上市前,其产品近年来大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因此该类企业经营过程中大多 “不差钱”。而对于锐奇工具来讲,即便其有意扩大生产规模,银行所给出的高额授信额度以及优惠利率政策也可满足其资金需求。业内大多认为,在此背景下,锐奇工具仍执着于上市或是意在通过资产证券化而获取高额的资产溢价,那么,原始股东自身财富自然水涨船高。
而更有意思的是,上市前就已经连获投资,且固定资产余额达到7000余万元,根本不缺现金的网宿科技选择登陆创业板,如愿以偿后,网宿科技业绩立即变脸,净利润大幅下滑。
皮海洲曾评论道,最近这一年半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大规模融资,但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却缺少保证。像涪陵榨菜、嘉寓股份这种缺少成长性的公司,像宝德股份、南都电源这种业绩变脸公司都混到股市里来了,这是对股市资源的巨大浪费。
/功能演变/
IPO食物链由简到繁十年变迁“肉食者”层出不穷
从简单由券商辅导上市,律师当配角,发展到如今由创投、突击入股、保荐中介、财经公关公司等一系列庞大利益体参与其中,短短10年,整个IPO生态链完成了由简至繁的变迁。这样的变迁,也让融资不再只“肥”了发行人,这个链条上与其相关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份额。
正因如此,PE腐败,才会愈演愈烈,难以控制。
10年前的发行模式
在没有那么多的利益体时,IPO上市的过程相对简单。
券商辅导发行人,律师把关,出具法律意见书,没有太多繁冗的过程,如一切顺利,一家上市公司便能如愿上市。不过就是在这样的简化模式下,也存在着PE腐败。
去年,国信投行部李绍武案事发,将保荐人、创投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突击参股、代持上市企业股份利益圈公之于众,此案也折射出中国在PE(私募股权投资)初启时期的乱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从2001年起,李绍武通过其妻邱利颖及其设立的公司等方式,参股已上市公司莱宝高科6万股、轴研科技65万股,以及已过会正等待发行批文的准上市公司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0万股。其中,莱宝高科为国信证券保荐上市,而保荐代表人为赵德友、任兆成,联系人中有李绍武。
2007年1月12日,莱宝高科挂牌上市,邱利颖所持股按解禁股份时点计算,市值约为190万元,增值约15.8倍,李绍武从中受益匪浅。
不过这种模式,在10年后的今天,已经难以使用。业内人士介绍,此前主板市场类似李绍武案的手法现在难以成行,主要因为当前IPO项目较大,个人无财力跟投,也或许企业相对优秀,没有寻租空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