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羊私有化退市,盛大私有化退市,阿里巴巴谋求私有化退市……
5年前,没IPO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5年后,还没退市才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曾经奋不顾身要上市,今天削尖脑袋想退市。没拿过钱的,想融资想疯了,说钱多力量大;融了资的,想让股东滚蛋,说还是喜欢自己说了算。
——堪称当今中国企业的资本新围城。
中国企业私有化浪潮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白 灵 樊 力 彭 靖
□撰稿支持/
商界管理沙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李光斗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刘向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匡贤明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主任 周德文
东方鑫源管理学院院长 汤献华
这些年,我们逃离资本市场
曾几何时,资本市场是个春暖花开的地方,无数企业背负梦想要挤上通往春天的列车。要么寻求在国内上市,要么争取在美国、香港等海外市场卖个好价钱:上市仿佛成为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上市之后企业的前途似乎也注定是一片光明。
然而不知不觉间,“天”变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个词:私有化,即某大股东或者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票,使公众持股比例低于法定限度,即可令该公司摘牌退市。仅仅在一年多前,《商界》还在诘问实业之死,IPO为什么成了企业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而如今,退市又如浪潮般扑打我们的视线——
2007年,TOM在线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成为我国第一家私有化的海外上市公司;2011年5月,小肥羊第二大股东百胜集团向其他股东提出收购股权要约,私有化退市;2011年10月,盛大接到其创始人陈天桥的私有化建议函,成为中国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第一家私有化的主流公司;2012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向阿里巴巴网络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约,谋求私有化退市……
短短一年时间,共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
粗略计算,盛大从上市到退市历经八年时间,阿里巴巴四年,小肥羊仅三年,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的离开,也使得证监会门口排队等候发审的几百家企业开始思考:上市还是不上市?这是个问题。
当退市潮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上市之于企业的意义,那些坚持不上市的企业也被拉出来重新解读:华为等众多企业虽然没上市,不也发展得很好?
到底是什么驱使曾经对上市趋之若鹜的企业们慌忙逃离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博弈究竟有着怎样的得失成败?除去令人眼花缭乱的财技,企业是否在经营中开始放弃短期利益,而追求真正长远的目标?
综述
你知道资本的镣铐有多沉?
自2011年开始,约有20多家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宣布私有化。上市时,企业大都有着相似的目的和诉求,退市时,却又各有各的打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并非全都因为二级市场表现太差,寻求私有化退市也绝非完全无奈之举。
带着镣铐的上市企业
企业上市,顺应当前的资本化潮流。如今,世界各地的资本肆意游走,四处寻找更好的“钱生钱”的支点。事实上,强大的资本市场,的确对中国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杠杆效应:改变了中国企业之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渐进式生长规则,为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市值的确是个好东西。然而,看得见的是光鲜,看不见的却是资本的镣铐。
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风光上市后,俞敏洪不止一次表态,“我后悔上市,我现在依然后悔上市。”俞敏洪的创业伙伴徐小平的解释是,“拿华尔街冰冷的数字来跟他和我们这帮哥们儿喝酒庆功吵架来比,前者当然缺少了很多人情味,也许这就是俞敏洪后悔上市的原因。”
投资者不停地追问俞敏洪,为何让那么多美元闲置,为什么不加强全国布局,为什么管理体制还不改革?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漂亮,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企业经营者往往只能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以符合市场预期和股东要求,但却有可能因此忽略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
如果企业整体或局部遭遇发展瓶颈,但又被投资者预期牵制无法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时,私有化退市便成为破冰之举。私有化后的公司,决策效率大大提高,对信息的控制力更强,也能放开手脚实现良性改革。
资本市场不是一个“只准进不能退”的特殊围城,上市退市本来做的就是你情我愿的资本买卖,不管进退,只要手续合法、途径正当,都可放行。资本市场浪大水深,冷暖也只有企业自知。上市还是退市?企业最有发言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