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下Mi-TV可行性:
1、政策与市场层面: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投资16000亿元,届时95%的行政村具备宽带接入能力,此外政府一直对家电有着层出不穷的补贴。中国现有1.58亿有线宽带用户,同时还有1亿潜在有限宽带用户,而用户对于视频流的需求是刚性的。
2、竞争者:市场上LG、联想等都已经推出了智能电视,但都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只要苹果潜在的iTV不推进中国市场(现在看来是0概率),恐怕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存在市场寡头。
3、替代品的威胁:智能电视的主流替代品有三个,分别是PC、非智能电视,还有IPTV机顶盒,前两种替代品都不足以对智能电视带来威胁,而IPTV目前来看由于广电、电信运营商间的博弈推广缓慢。
4、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点对于小米的确会是个较大的劣势,但可值参考的是,这也曾经是小米手机遇到过的问题,而且那时小米既没品牌、也没像今天这样大的资本。
不知道雷军在给风投们的商业计划书里有没有写到对Mi-TV的设想?看上去,作为IT界的下一个主要增长点的电视,小米的涉足是合情合理的。但电视跟手机,毕竟还是两个领域,这对手机都没有摸透的小米来说,又是个陌生挑战。
一位广电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在提起小米TV时曾说道:
“用户群对不同终端的底线是不同的——手机死机,用户大多可以接受,但电视但凡出现黑屏,恐怕用户就要骂娘了。此外电视行业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在确立商业模式过程中,行业资源起的作用比较重要,加之目前智能电视依然很难找到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小米想要把它做好恐怕非常有难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智能手机是快速消费品,更新率基本维持在1.5-2年一部,而电视则不同,电视的消费通常会伴随着经济周期,也就是家装行业的兴衰来起伏,如果小米公司贸然推出智能电视,即便有众多米粉的追捧,也很难找到一个和智能手机类似的增长点。
有多少人会主动把自己家的电视扔掉来换一台新的呢?
Mi-message?
如何与QQ斗,这是所有企业都不想面对的问题,但却又是小米已经面对的问题。自从米聊被摧枯拉朽般瓦解后,雷军也曾看似服软的说道:“米聊能活着就已经是奇迹。”但谁都明白的道理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赢家通吃,如果当不了老大,仅仅是“活着”是没有意义的。米聊肯定不甘心。
与其他跟QQ竞争的公司相比,小米最有利的是在于它好歹有“入口”,MIUI和小米终端双线包抄——每售出一台小米手机或刷出一个MIUI系统就自然多出了一个米聊用户,这使得米聊无论如何都可以立于不死之地,加之“米粉”的死忠文化也使米聊重生更多了一线希望。
最近的消息更称,米聊PC端上线!本是在6月就已收编的MSNLite团队,却挑在了Mi-Two上市前一周公布消息,很难把这个解释为偶然为之。
有没有想象过当你用米聊PC端发送信息时,可以直接以短信而非米聊App的形式出现在手机上,这让你想起了谁?i-message!起个名字吧:Mi-message——从系统的可行性来讲,MIUI是可以实现的。
此外,米聊还有与YY整合的大把可能性。
“米粉”
小米创建两年多,最成功之处在于做了个MIUI、造了一两款手机吗?不是。在于它打造了一个有互联网感觉的、与用户高速频密互动的、令用户感到亲切的品牌,它营造(或者说得不好听点是“堆积”)出的“米粉”文化,是小米迄今是傲视国内其他手机品牌的地方(可能除了魅族)。
这是雷军向黄章、乔布斯学习的结果。雷军不能否认这一点。
看看小米与如何与用户互动的:小米呼叫中心的400余员工、20多个人的微博营销团队、MIUI设计时用户的深度参与、小米BBS上近200个“同城会”的线下活动、还有雷军在微博上的站台,通过快速反应、深度参与,小米用户觉得自己有了和小米公司直接沟通的渠道,这使得米粉与品牌建立起了感情的纽带。
如果这个粉丝文化越滚越大,那么有一天,小米除了卖手机电视这些硬件,还可以输出品牌卖别的吧?比如游戏?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却有可能被一天毁掉。几个月前周鸿祎发起的攻击,就使小米亲和友善的品牌形象受到较大损伤。就算对手不拆掉小米舞台上那束营造气场的光,如果在小米公司的扩张中,出现了忽视用户,甚至利用用户感情来推广其不成形产品的事情,小米的“粉丝文化”也一样会被伤害到。
如此说来,今天的发布会,Mi-Two手机的配置、价格都只是关于小米一时的谈资。小米未来大量的功夫,势必会花在“机外”。小米高企的市梦率,绝不可能靠着一款两款手机吹上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