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发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进行并购。与此相对应,拓展产业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经成为文化企业转型不得不走的路,而并购是其主要的方式。
但是,中国证券报记者翻看近期一些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并购记录发现,现有案例多为小型并购,对并购方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贡献几乎可忽略不计。而且,对于轻资产的文化企业来说,并购并不都是1+1>2的融合,并购失败的风险比其他行业更值得警惕。
有分析人士指出,文化企业按产业链纵向并购是比较稳妥的做法,与主营业务相关度较低的横向并购出现“消化不良”甚至拖垮企业的概率相对较高。
主业不济 并购谋转型
今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开始加大国有文化企业跨区并购的支持力度。
今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破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支持出版传媒集团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培育多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
8月6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的通知》,支持中央文化企业作为兼并主体,通过出资购买、控股等方式取得兼并企业所有权、控股权,或通过合并成立新企业。措施包括:鼓励拥有多家出版社的部门(单位),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出版资源组建出版集团公司;鼓励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出版社,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组合的原则,组建出版集团公司;对于企业为取得被兼并企业的直接支出采取资本性支出方式支持。
政策利好,与文化企业自身具有强烈的并购动力相得益彰。
事实上,当前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以变革求发展。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出版、报刊,影视和动漫播出平台,已被完全颠覆:苹果、三星等手机厂商占据了智能终端市场的主导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扼守着数字内容的接入口;百度、新浪等互联网企业不断蚕食内容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并改变了用户获取内容的习惯;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血拼价格,使不少文化企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几近失效。
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如何找到新的盈利点,不被技术边缘化,成为各大传统的文化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转型才有重生的希望,不转型就是等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
从已上市的文化企业财务报表来看,主业利润率低,销售收入存在瓶颈,内容生产不确定性高。以出版为例,近三年来经营效益居前的中南传媒(601098)、凤凰传媒(601928)、时代出版(600551)等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在10%左右。而中文传媒(600373)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从2009年度的11.65%持续下滑至2012年一季度的5.24%;出版传媒(601999)则从2009年度的8.46%直线下降至2011年度的1.93%,今年第一度回升至4.52%。
而且,出版集团最大的营收来自于教材教辅。长江传媒(600757)2012年中报显示,教材教辅收入为9亿元,占总收入的60.4%。但中小学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教材循环使用的政策将执行,教材教辅的收入持续下滑已成定局,这对出版集团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时代已渐行渐近,纸质图书出版和销售将大幅萎缩,但在以苹果、中国移动等技术和平台运营商为主导的数字内容产业链上,传统的出版企业并无多少话语权,利益分享极少。目前,在手机阅读的模式下,出版企业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分成比例一般为2:8或3:7,最多也就是4:6。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2011年收入为15亿元,但为其提供内容的200多家出版社能分到的收入共计不到7500万元。
“为他人做嫁衣”的不公平待遇已经引起了主管部门的注意。在7月19日召开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透露,今后出版企业与三大运营商的分成比例将不低于60%。
再说影视公司,其主营业务利润率能达到20%左右,但其内容生产不确定性极高,造成业绩波动较大。2010年华谊兄弟(300027)营业收入10.71亿元,同比增长77.40%;净利润为1.49亿元,同比增长76.46%,这主要靠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等电影。但2011年华谊兄弟全年基本无叫得响的大片,导致其2011年电影及衍生业务仅实现收入2.0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7.02%。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