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从无到有,至今已满三周年。三年前市场充满希望,但三年后,因股价大跌,投资者倍感失望。站在历史长河角度看,三年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即使今天梦碎了,我们依然对未来抱有信心。创业的过程本来就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很难说10年、20年以后,创业板市场就一定不会出现微软、苹果这样的企业。
在反思创业板三年成长历程时,有些认识误区应当撇清。比如将创业板股价的下跌归结到整个市场不好。其实,比较主板和创业板个股表现,可以肯定的是,过去三年创业板在高价发行和高价上市的基础上,给市场带来了伤害远远超过主板市场股价的下跌。另外,把问题归结到创业板供求关系失衡,好像创业板的大小非解禁是股价下跌的元凶,这种认识看到了问题的表象,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创业者按规则合法减持是天经地义的,只能创业,不能套现,这本身就是对创业精神的伤害。
纵观三年来数百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情况,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创业板公司是不是真正致力于创业,致力于创造需求,并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致力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将这种习惯不断推广。微软和苹果公司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自己创造了需求,并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公司才是真正的创业型公司。
相反,纵观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情况,总体来看,经营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大客户的特别依赖,二是依仗于某一两项技术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举个例子,大家在讨论神州泰岳股价最高时237元,几年过去了,股本扩大了3倍,即便复权,也只相当于最高价的两折,其主要原因恐怕跟主营业务半成左右依赖于CYE中国移动有关系。喝奶长大的孩子,总有一天要断奶,断奶之后能否健康成长,就看它自身的“创业”能力了。通过先入为主或者一两项技术上的优势取得的垄断地位,也不可靠。总有一天,别人也掌握了这个技术,你就没有优势了。以上两种情况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是非常普遍的。从根本上讲,这些公司尽管业绩漂亮,但这种业绩的基础并不可靠,至少跟创业没什么关系。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再过三年,恐怕创业板上市公司里留下一地鸡毛的情况还会更多。
创业板要致力于创业精神的培养,要努力创造市场需求,致力于改变人类的生活。做到这一点,有两条路径:一是上市公司IP0过会时,应当将是否有“创业精神”进行量化和评判,并作为是否过会的标准。二是在制度上督促已经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不断培育自身的创业机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