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阿里必须高估值上市
按理说一家公司该上市就上市了,把资产和业绩捋清楚,同投资人讲明白,我要多少钱,能给就给,不能给就不上,实在不行流血上市,一是一二是二,岂不痛快?但这样处理方式对阿里巴巴来说是不可以的,阿里巴巴上市的问题之所以被弄出这么大动静,而且延续好几年,主要原因在于估值。阿里巴巴自身对估值的期待,外界的印象,投资人的意愿,三者并不趋同,甚至可以说差距极大。阿里巴巴这两年所做的多数工作,就是将这三者的分歧抹平,可目前看来似乎遇到一些障碍。
较低甚至不够高的估值,无法让阿里满意,分析起来,这主要有两点制约因素。首先是客观因素,同雅虎的赎身协议,之前看来雅虎有些被动,目前看来却是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只要阿里不能以78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在2015年前上市,雅虎即可自行处理手中股份(这对马云团队来说无异于头上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雅虎还是大股东。其次是笔者的揣测,马云坚定认为自己的企业,如当年在香港上市的B2B一样,能卖出超高的价值,虽然业绩不一定好,增长率的增速却足以弥补这一不足。
在与雅虎的协议中,阿里巴巴2015年之前上市,将有权以IPO价格赎回雅虎所持的10%股份,另外10%由雅虎在禁售期满自行处理。阿里已经为赎身付出了71亿美元,IPO时还要掏出75亿美元,要是不通过IPO从市场上拿回100亿美元,还不如把那20%股份让雅虎继续拿着,因为实在无利可图了,所有人包括软银都为雅虎打工。
阿里与雅虎签署的那份协议,与其说是阿里巴巴的胜利,不如说是雅虎套在阿里脖子上的一根绳子。你风光时浑然不觉,关键时刻就会起到致命影响。
阿里巴巴的努力
我们知道,之前的阿里巴巴是没想过整体上市的,包括万网等子公司,都有过单独赴美上市的计划。而所有这些计划,都随着与雅虎协议的洽谈进展而终止了。阿里巴巴整体上市的想法应该是从2012年初酝酿形成的,之后开始进行架构调整。2012年中期,阿里巴巴将集团架构调整为7大事业群,开始推行One Company的理念,这应该是阿里巴巴集团想冲刺IPO所打造出来的概念。
但不到半年时间,阿里巴巴集团的架构又打乱重来,先前提出的理念也有较大修正。鼓励创新、小而美等等都是对内对外的说辞(以马云的对业务与人事的深思熟虑,不可能在没有外因情况下三个月就把自己的做法推翻重来),其中必有隐情。唯一可以解释的是,阿里巴巴不管是拆成7大事业群还是整合起来,从投行那里得到的反馈是都不值那么多钱。可是摆在阿里巴巴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即高价上市。那么怎么办?把业务拆成更小的单元,从另一个概念冲刺IPO,两者目的一致,即拉高估值上市。做过IPO的人都知道,同一家公司同样的业务,不同的投行不同的包装方式、讲不同的概念与故事,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溢价就不一样,有时相差还很悬殊。除了依靠自己的主营收入与利润,阿里巴巴还希望向市场索取一大笔品牌溢价。One Company和One Eco-System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在大众观感上则完全不一样,在资本层面也许能更受青睐?
阿里巴巴的IPO僵局
到这里,必须要问两个问题,在集团架构层面新弄的一套能成功么?真的能如其所愿获得较高估值上市么?我认为成功机会渺茫。新接任的CEO必须是个极其强大的人物,否则就连摆平内部势力都做不到。马云在位时只有7个儿女,上无父母,新CEO上台后一下子蹦出来25个子女,上面还有个太上皇,光伺候这些上下关系就已经够难了,再期待这个人有别的作为实在不现实。之后的IPO操盘手,在很大程度上仍将是马云担当。
我认为,目前在阿里巴巴上市问题上产生了一个僵局。阿里巴巴的真实业绩很难满足它高估值(780亿美元以上)上市的迫切需求,资本市场很有可能根本给不了那么多,在业绩数字大体恒定的基础上,阿里将希望寄托在收取品牌溢价高估值上市的愿望,很可能是一厢情愿,难以实现。
那么,能否通过提高平台收费,大幅提高广告费标准,甚至在淘宝引进收费制度来促进业绩增长,尤其是利润率的提升,从而通过靓丽的业绩获得市场青睐呢?阿里当然可以这么做,只是要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防范淘宝围城事件的层出不穷。此外,提升利润率意味着告别高增长,用户流失,流量下滑,其他竞争对手做大。哪头轻哪头重,相信阿里自己会有一个权衡。
今时不同往日,阿里巴巴集团想要重演B2B高价上市的一幕,实在不容易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了之前B2B上市和退市给散户造成损失所带来的不良观感,阿里巴巴绝不会重回香港,其上市的首选地仍会是纳斯达克。纵观全世界所有地区性金融市场,也只有美国,能给阿里巴巴一个相对较高的估值。
不管是马云本人,还是其CEO继任者,面临的形势都相当严峻。阿里巴巴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一切有利机会机会打破IPO僵局,既能打发了讨债鬼雅虎,又能在目前业绩基础上获得不错的估值,获得一个两全其美的局面。可目前看来,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