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沸沸扬扬的中国英才网收购事件已正式落下帷幕,但传言3000万美元以下的金额远远低于超2亿美元的投资,而2012年红孩子的并购价格也不尽如人意,更早的华视并购DMG至今仍在法庭上不知何时有定论。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同捷科技完成了“闪电”出售,这些并购案例中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创业经验?投资界将为大家剖析近几年饱受争议的几桩有VC/PE投资背景的并购“云图”…… 中华英才网被接盘之谜:七年为盈利的“困兽之斗”
近日沸沸扬扬的中国英才网收购事件已正式落下帷幕,爱尔兰上龙集团宣布,已与美国Monster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将后者在中国的业务即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纳入旗下。在合并后的公司里Monster保留了10%的股权。
在收购之前,中国英才网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动荡期,其中包括公司裁员和出售价格的猜测,虽然最终交易的金额没有对外透露,但最接近成交价的数字均在3000万美元以下。
最早对中华英才网进行投资的是今日资本,其创始人徐新也曾担任公司董事长。
自2005年,美国招聘网站巨头Monster开始向中华英才网注资,金额为5000万美元,占股40%。2006年年初,Monster再度出资1990万美元收购5%的股份。并签署了三年内上市的对赌协议。2008年Monster再次1.74亿美元收购中华英才网剩余55%股份,当时对中华英才的估值为3.16亿美元,到此,Monster对中华英才网总投资额为2.43美元。
历经7年的合作,中国英才网的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第三季度,Monster净亏损1.942亿美元,来自中华英才网的损失达到2.33亿美元,最终Monster最终以大幅折价的方式退出。同时对于中华英才网本身的影响还包括大批员工裁员、多位管理层更迭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种种问题。不得不说,一家曾经在互联网领域闪耀的明星企业就此陨落。
而对于中华英才网多年来的失利,外界分析有多种原因,包括高管任命、销售组织、推广策略,更多矛头指向CEO罗秉权。
中华英才网前内部人士曾表示,2008年,中华英才网被Monster收购后曾经历严重的中高层流失,销售团队也被砍掉了近一半。
而曾任AIG、香港友联COO的金融出身的罗秉权,被质疑缺乏在线招聘行业的理解,销售业务提成及销售费用不断被降低,打击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中华英才网开始高薪引进大批高管。
中华英才网创始人张杰贤称,中华英才网最重要的资产,品牌、员工和数据库已逐一流失。他说,“我们也最终放弃了再次回购的想法。”中华英才网未来将走向何方,也将是接手方爱尔兰尚龙集团的问题了。
红孩子:创始人与投资方的决策博弈
2012年9月25日,苏宁电器宣布以6600万美元价格全资收购红孩子。
此前红孩子共进行过四轮私募融资,总额为8000万美元,北极光创投、NEA和凯旋创投是红孩子的主要投资方,共持有60%以上的股权,其他投资方还包括纪源资本、恩颐投资和赛伯乐投资等。有媒体称,除账面公布的资金外,红孩子创始团队还私下向股东借款9000万美元。
与中华英才网不同的是,除了战略路线的失误,红孩子更多是投资方与创始人的分歧。
红孩子创立于2004年,创立时赶上了DM直销模式在中国市场的辉煌时期,第一年就实现营收600万元,第二年4000万元,第三年1.2亿元,第四年4亿元。2008年时,红孩子已经在全国有16个分公司,配送队伍人数近2000人,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
而2006年红孩子完成了第二轮融资,北极光和NEA再次投入300万美元,持股比例也由30%上升至50%,创始人李阳和杨涛邀请沛欣担任公司CEO,负责与投资人及外界沟通,李阳和杨涛则任执行总经理。但2008年10月,作为公司创始人的李阳夫妇被要求立即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红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与徐培欣在公司发展战略上的分歧。
对于2008年正逐渐火热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经成为多家企业眼中的关键词。李阳坚持做精母婴业务,考虑的关键是如何赚钱,而徐沛欣则坚持先做大,红孩子前高管透露,徐沛欣在会议表示,按照每年出生人口的规律计算,母婴行业马上就会见到天花板,红孩子要想成长得更好,必须转向其他品类,而这一观点也收到了资本方的赞同。
在寻求规模扩张的目标下,随着李阳的离开,徐沛欣领导红孩子在零售、传媒、物流和金融四大领域加速扩张,但这一系列举措反而让企业亏损更加严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