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近期再度受到市场关注,因监管层对此密集“放风”。这个可以归入“改革红利”之一的制度自其诞生之日(1993年)起已有20来年的历史,虽与A股市场的建立几乎同步,然而至今却仍是市场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之所以如此,除了其中有太多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之外,也与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心态有关。
长期以来A股几乎只进不出的奇特现象,虽然确实让A股市值规模在长期熊市之下也只升不降,满足了监管层以规模为导向的发展偏好,但市场却在良莠不齐之下,结下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本应珍馐满桌的大餐,也因垃圾食品越来越多而导致投资者纷纷离席。
A股公司难以退市,跟“有形之手”强力伸向市场有关。作为国企的多数上市公司,在地方政府眼里算是个“融资平台”,谁愿放弃?这样的背景下,当公司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就会出面,想尽办法保壳,于是“乌鸡变凤凰”的神话得以在A股这个舞台上频频上演,博重组也成为投资者乐此不疲的游戏。另一方面,也跟监管层出于“呵护”投资者的“好心”有关,因为担心上市公司退市,会引发不必要的社会问题。也正是这些规矩被不断扭曲,才让“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戏码在A股市场不断上演。
虽然退市难与上述两点密切相关,不过笔者认为退市难的核心,还是在厘清和追究退市责任上。一个公司,也许从一开始上市就动机不纯,当终于“装”不下去的时候,生米早已煮成熟饭,且期间夹杂着太多难以“认真”追究的因素,而在现有法制框架下,也许让上市公司好死“不如赖活着”,监管所冒风险要小得多。当然,如此一来,A股市场自然就渐渐地也被拖入泥潭。
所以,如果监管层闯关缺少决绝的心态,让“退市制度”再次来个虎头蛇尾,则A股正常的投资观将很难确立起来,投资者也只能在混乱的投资逻辑下继续混战,至于能否成功,那就只能靠各自的运气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