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网络产业仍然无法摆脱自主创新的困局,前途令人忧虑。
回首中国网络产业发展的历程,现有的各大品牌无不是抄袭国外品牌的产物,同时加上符合中国特色的元素。从门户网站,到IM网站,到搜索引擎,到现在的SNS,开源软件的蓬勃兴起,更是降低了抄袭的门槛和法律风险,但是对于创新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最近国内SNS发展中的几件大事,颇能说明问题。
首先是大量SNS网站的泛滥,就像康盛说的推出廉价SNS平台,让众多SNS大佬一夜之间发现周围都是SNS小站,就像牛皮癣一样挥之不去。抄袭别人的成功案例从短期看向来是最保守也最安全的做法,所以现在是个做网站的人都想搞个SNS,除了不计其数的个人网站,运营商最近也加入竞争者行列,做出来的东西大同小异,甚至出现千橡直接使用域名克隆开心网的闹剧,这也许是开心网之前“很开心的”克隆Facebook和校内之时始料未及的吧。也许开心网也会挥戈反击,但是对于像笔者这样的互联网用户看来,无非是一场闹剧。据说Facebook也要挥舞法律的大棒对付这些众多的模仿者了。
目前的网络产业发展现状只能说明几点。第一是国人模仿能力超强,据说苏联以前就不愿意卖武器给中国,但是愿意卖给印度,因为卖给中国没几年,中国就可以自己生产了,说明这是我们的一个优秀的传统。第二是国人创造力还有待加强,现在能够真正称之为原创的创意,不管是多么简单,还是少之又少,至少说明业内普遍存在的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单靠企业来资助创新,非常困难,而所谓的风投似乎更愿意投资到已经有成熟的模式的企业(风投也流行抄袭呀,说明在各行各业,创新都是难道),而高校,本来应该是创新的来源之地,但是也受困于基础薄弱,很多都忙着抄袭别人的成功模式来赚钱,所以创新也很困难,最近访问了一家做中文智能分析的公司,说很多高校已经在于他们合作开发论文反抄袭系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这些学生和教师到底是抄了谁的论文,抄了多少。
虽然从技术创新上看也算是一种进步,但是背后也折射出高校研究现状的些许无奈。
也许,要破解自主创新的困局,只能一步一步来,先从抄袭入手,等到终有一天,大家都抄无可抄的时候,真正的创新才会出现。按照80-20的原则,应该是80%的人、企业其实都是抄袭别人的模式为生,这也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同时也负责传承已经创造出来的文化的责任,而20%或者更少的人、企业在做创新,或者是改进,按照经济发展的规模和优势来说,这20%的公司、个人都聚集在美国和欧洲也不奇怪了,在国内可能只有很少的一些做创新的组织和个人。(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美国经济危机和中国的崛起,能否在未来数十年将20%的创造中心东移到亚洲,让我们拭目以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