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江苏网友应聘网络打字员而被骗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江苏昆山的郑女士在网上看到一家名为言轩出版社的单位招聘网络打字员,结果一步一步落入陷阱,最终被骗走9200元。各地近来发生多起假借招聘网络打字员为名实施诈骗的案件,一些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和希望兼职的网民深受其害,再次对从事网上兼职的网民敲响了警钟。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兼职打字员”,可以出现424万个相关的信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某出版社或者文化公司的招聘信息,并且能够找到相关的网站。公安机关指出,其实网络“招聘兼职”类诈骗手法并不高明,不外乎“建网”“撒网”“画饼”“钓鱼”四部曲,只要网民识破其中的伎俩,便可成功应对。
郑女士受骗案或许带有典型性。“言轩”后又改名为“袁轩” 打出的广告就称一个月打10万字就能赚1万元。在当下就业尚十分难,工薪低微的让人羞于言说,不少大学生的月资不过千元上下的语境下,“月薪1万”别说对想做点兼职者,对其他劳动者同样极具诱惑力,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天上掉下来大陷饼”,只恨不能捷足先登。在你为“高回报”喜不自胜,放松了所有警惕性的当儿,恰恰正中了对方的套儿。可怕的是,当你中了第一个套儿,接下来的连环套,就令你应接不暇了。
世间的骗术可谓千奇百怪,形形色色,无非是步步设局,“请君入瓮”。 先是“建网”。一般是先租用境外的服务器,建立一个所谓的“××出版社”“××印刷公司”网站,无非是想逃避国内的监控和打击。即而“撒网”,广而告之,恨不得“让全国人民都知道”。 接下来,“画饼儿”,其实就是下钓儿。饵料既大且肥。或许以高薪,并在网页的醒目处不断滚动兼职者“领薪”的信息:林凯工资7050元已汇请查收;赵进工资71500元请查收以虚张声势,让你怦然心动,“心向往之”;或答应先发放50%工资,让应聘者告知银行卡和密码等以核对号码是否真实;至于钓鱼就简单的多了,只要你咬了饵儿,想脱钩儿都难。或像“言轩”一步步诱你交不菲的押金,直到你欲罢不忍,等意识到受骗无奈报警,悔之晚矣。只要其中一项奏效,骗子便稳赚不赔。一旦收到汇款,便迅速逃之夭夭。
网络招聘陷阱,不过是将以往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实施的诈骗形式搬到了网络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匿名性等特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与其他骗术并无质的区别。能缚人“心”者,唯有“厚利”也。是故招聘陷阱总是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缚之以“心”。可你想,即使专业人才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数千元而已,万元月薪者凤毛麟角,何况一般的兼职打字员,月入过万甚至更多,这可能吗?如此高回报是否有些离谱儿?只要你不为“厚利”所动,甚至越是“厚利”越保持警惕,头脑清醒,越是能识得真伪。既不为所动,招聘陷阱就“陷”不了你。
老实说,一些网友之所以“被陷”,根本的原因在自己。急功近利,总想快快发财,总巴望少付出多回报,一本万利,总想走捷径儿,乃至只呆呆地望天儿,大张着嘴儿等着上天掉馅饼儿。馅饼,更多的时候正是陷阱儿。馅饼者越大,陷阱儿越深矣。明乎此,你才能识得骗局,才能不为所缚。当然,我们寄希望于依法打击,堵塞漏洞,可骗术自古亦然,从未绝迹过,只是花样不断翻新而已。既然如此,求人莫若己。倘若人人都有勤劳生财之德,对种种厚利诱惑保持足够的距离,尤其是使用网络、手机等方式与陌生人打交道,一旦涉及到汇款、银行卡、身份证等敏感信息,先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出手,自不会轻易入局上一当。那就不免应了鲁迅先生的话儿,“捣鬼有术,也有限”。一旦骗术失灵,设局者无利可图,反倒觉得无趣儿,从此“收手”也未可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