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强大的监督功能却经常给网站带来“麻烦”。
“经常被要求删贴,甚至被恐吓。”有的网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网站创建初期,他们就意识到这方面问题,但“网站要有质量,就要让再小的地方问题都能呈现,让各种信息都能在论坛里交流,让有关部门看到民意,为大家解决问题”。
而“坚持”的结果,也让个别网站经常得罪当地企业,“企业不在我们那投广告,我们经营很困难。”
与此同时,这种坚持也使它们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尊重。“西子湖畔”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惠州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该民意平台,“基本每个部门都有专员搜集网络信息,及时帮群众解决问题”。2008年,有网民在网站上提到在惠城区没有公交车去淡水,“相关部门对帖子的重视,不到两个月,惠南公交线就开通了”。
■声音
“网站能帮助政府及时纠错”
民间网站的力量显而易见,但资金、人才、技术及法律保障等问题让其发展举步维艰。
“冰河”表示,对于大多数处在起步阶段的民间网站,其广告收入很少,除了空间费、服务器费用,网站需要大笔费用搞活动,“做爱心的人能自己出十次、百次,但不能永远都出”。与此同时,大量的民间网站靠“朋友帮忙”维持运营,工作人员没有报酬。
人才同样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二三线城市,优秀的网站从业者稀缺。而随着网站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
“冰河”透露,网站很容易招致黑客攻击,“很多是敲诈型的,服务器有一点漏洞,他们就会攻击你,威胁你给钱”。
法律及政策保护不清晰,更使民间网站站长们头疼。它们普遍感觉“现在政策上让人不放心”,“没说要打击论坛,也没有鼓励,很含糊,因此很难发展。可能今天弄好了,明天就遭到打击”。
对网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个问题。“西子湖畔”网站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一些网民正常的意见表达被肆意蹂躏”。“洪八公”则表示,现在网民都怕ID泄露出去,看贴的很多,回帖的基本没有。
而最要命的,是网站的定位与资质问题。2000年11月7日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爱珺教授认为,民间网站和论坛上发布的信息是否属于“新闻”值得探讨,“我认为是不属于的,不应受太多的限制。” 林爱珺表示,我国现行互联网法规对于民间网站从业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网民的权利缺乏明确说明,这也让民间舆论监督网站在发展中遭遇明显的法律困境。
虽然困境重重,但几乎所有受访的民间网站都表示要坚持把网站做下去,“各地政府能更及时地发现、解决问题,地方群众就不用跑到市里或省里反映问题。很小的事情,你老是不帮他处理,他一定会去上访”。
作为与实体组织相对的虚拟平台,民间网站的巨大力量来自网络,并通过民生服务和公益服务,回归社区实体,推动城市和社区的发展。
“西子湖畔”作为民间网站初步成功的例子,树立了政府各部门与民间网站互动建设文明城市的模范。正如阳江天空网的陈基策所言,民间网站“要为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个人寻找春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