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以来,受上游能源原材料大幅攀升,用工、融资等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东莞、深圳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就成为业界讨论的话题。近日,“温州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无力还债纷纷跑路”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俨然一场民间“金融风暴”。一时间,中小企业“行路难”再次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国务院出台9条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破解融资难。工信部此前也发布了《“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创造优势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推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对于中小企业当前困境,除了寻找融资突破口外,加强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其转型升级成为重要内容,其中也折射了“中国制造”面临的紧迫课题。
政策升温破解发展“寒冬”
经济学家辜胜阻曾用“前所未有的融资难、十分严峻的用工荒、全方位进入高成本时代”概括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一直以来,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道障碍。调查显示,87%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低于6万美元。在现有金融体系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始终无法得到满足。在市场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民间借贷尽管能暂时缓解这一难题,但却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境地。近日蔓延起来的“温州风暴”暴露了缺乏监管的民间借贷的安全风险。
为此,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制定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和财税政策措施——金融方面从加强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监管和规范民间借贷等出台了六条金融措施,以改善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财税方面则从加大财税扶持和扩大扶持资金规模等,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负担。
温总理近日透露,很快将出台落实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36条”的细则。
除了金融支持外,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上日程。此前,工信部发布了我国首个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创造优势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强练“内功”,电子商务能否成转型升级加速器
中小企业未来发展一方面需要强练内功,提升素质,另一方面需要更好地借力使力,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东方智慧研究院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近七成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困惑中,在摸索差异化竞争。超八成企业家认为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世界工厂优势可能将逐步消失。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