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的救赎
零售商们对于自有品牌的热情,不亚于品牌生产商把控货架占有率的强烈欲望,实在无可厚非。
AC尼尔森调查研究发现,消费者对某一零售商的忠诚度非常低,并把主要原因归结于门店类型之间没有足够的差异性。而如果发展自有品牌,可以形成零售市场的差异化优势。
而且,尼尔森曾经调查过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而在过去一个月有购买过自有品牌的消费者只有15%———这也间接证明,自有品牌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更大的诱惑兴许在于“利润提升”。“一般来说,自有品牌纺织品的毛利约有60%(允许退货),日化的用品毛利约为60%~65%(买断的话可高达80%),休闲食品有50%的毛利,鞋子有55%~60%的毛利(允许有30%的退货率)。”刘晖如是分析。相比之下,据公开资料,去年当当网毛利率为13.8%,而京东商城毛利率仅5%。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商尤其是B2C电商公司急于“救赎利润”,背后却是风投的意志。“以前VC们往往以销售额增长率作为考核要求,而现在是以毛利率、资金流状况来确定追加投资。”乐淘网副总裁陈虎说。
暗藏的风险
但就像钱币的两面,自有品牌商品主要靠现金买断,获得自主定价权,一方面为零售商带来丰厚利润,拉抬竞争门槛;另一方面也为其库存积压,现金流运转埋下“炸弹”。
“以小家电为例。九阳豆浆机通常的价格为300元左右。若B2C电商把九阳豆浆机转成自有品牌,改变包装,售价调整为150元。问题是,150元的产品会更好么?即使果真如此,消费者会舍弃九阳、美的而选购你的品牌么?”凡客一位内部高管告诉南都记者,只有在一些品牌渗透度较低的领域做自有品才能取得成功,例如家居小饰品。而服装纺织品看起来消耗量很大,但流行变化趋势太快,阿迪、耐克、361度等品牌商尚且难以化解库存顽疾,何况牛刀初试的零售商?
鲜为人知的“秘密”还有,“据称,北京铜牛公司已承接当当网自有品牌服装生产的订单,而该公司其实也是凡客的代工厂。
刘晖给出一个评判指标,“粗略估算,要开发一个自有品牌商品,其销售额至少得达到1800万/年。”单品1800万的销售业绩对于当当、京东等电商公司来说,应该不是难事。新问题在于,时下的电商行业是“现金为王”,但订货量越多却意味着需要支付的现金越多。
如何平衡?刘晖告诉南都记者,“现在,王府井百货、万千百货等零售商都在考虑效仿国美、苏宁模式,与银行系统合作,为代工厂结算特设‘承兑汇票’服务。”
行业观点
● 只有在一些品牌渗透度较低的领域做自有品才能取得成功,例如家居小饰品。而服装纺织品看起来消耗量很大,但流行变化趋势太快。
● 以前VC们往往以销售额增长率作为考核要求,而现在是以毛利率、资金流状况来确定追加投资。
● 自有品牌商品主要靠现金买断,获得自主定价权,一方面为零售商带来丰厚利润,拉抬竞争门槛;另一方面也为其库存积压,现金流运转埋下“炸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