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网接到格林斯顿公司的报料,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公司刚刚推出一款新产品,可还没有在市场上出售,便发现网络上竟然就开始流传消费者报料这款产品质量有问题的“负面新闻”,没过多久公司就陆续接到数通电话称自己可以删除这些“负面新闻”,并报价删除一篇需要两三百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企业:屡遭陷害 久病成医
这位负责人说,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发生过,之前由于没有什么经验,公司信以为真,与自称有办法删除稿件的人进行了合作,不料,后来发现,如果给了对方钱,一段时间之后,网络上就会出现更多相同内容的消息,接着就会有更多人打来电话,这些人的“身份”不外乎就那么几种:“百度推广”、“百度竞价”、“新闻营销”、“危机公关”等。就这样,公司发现,这一篇篇“负面新闻”如同一个个巨大的豁口,不堵会越来越大,堵了则还要比不堵更大,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
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发布这些新闻的网站名称听起来似乎都像是“维权”网站,而且网站上只有几个QQ客服号码或者邮箱,很少有电话,即便留有号码,拨打过去也是空号,经过查询工信部的网站备案信息,他发现这些网站根本就没有做过备案,也就是说,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违法的,因此,他猜想给他打电话的人应该就是这些网站的人。这位负责人说,这些虚假的“负面新闻”对公司造成了不小的隐形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名誉。前两天还有消费者打电话来咨询产品是不是有问题,令公司十分无奈。
百度:没有付费删稿业务
为此,记者致电百度,其投诉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如果需要删除信息,要到百度投诉中心网站上根据流程填写申请,经百度核实,会酌情删除相关内容。工作人员强调,是否删除某篇帖子将完全按照百度“知道协议”的规定来操作,不涉及任何费用。并提醒记者谨防上当受骗。
公关公司:网站档次决定删稿价格
记者在某搜索引擎网站上发现有一家“杭州摩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号称是“网络第一推手”,并在醒目位置标注了“付费删稿”几个字,记者致电其客服电话,与对方确认了付费删帖业务之后,询价时,对方对记者说不同网站的帖子价格是不一样的,让记者把稿子链接发过去,视具体网站而定。记者建议其将各家网站的报价单发过来看一下,对方表示没有完整的报价单,只能如他所说的来操作。记者进一步追问删除一篇稿件的最低价是多少,对方透露像“百度知道”也就百八十块钱一篇,如果是天涯论坛这种影响比较大的网站或是新华网、人民网(603000,股吧)等中央媒体网站则需要2000元一篇。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即使是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网站出现,删除这篇文章也并非只要一篇的价格,而是每删除一个网站,都要付费。如此这般,巨额利益可想而知。
付费删稿形成黑色链条
据调查发现,这样的删稿运作已经形成了一个“付费删稿”的黑色链条。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被删的稿件一般都是批评报道,它会涉及到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当事人不想让受损的利益、名誉扩大时,就会通过多种途径把它删掉。这部分人他们有需求,是雇主,通过中介,也就是公关公司,去具体执行。一般雇主会找一家公关公司,如果一家做不了,他就会在QQ群里散布这样的消息,寻找具体操作的人。
这样的QQ群很多,例如公关交流群之类。这些群里会有一些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因为他们主要要删除的就是互联网上的稿子。一般情况下是先汇款后删稿。
据了解,各大正规网站对删除稿件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对私自删除稿件的行为也是明令禁止,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一些稿件还是会“不翼而飞”。究其原因还是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知情者称,目前这个市场已经“发展壮大”,很多人都是冲着它的巨额利润来的,因此才导致现在许多非法“维权”网站的出现,这些网站有着“触类旁通”的“觉悟”,踏着前人的足迹,利用自导自演的卑鄙手段坐收渔利。
今年查封多家非法“维权”网站
在网上,有着类似行为的网站并非少数。今年,又有一家名为“中国法治网”的网站在网上出现。该网站声称由司法部主管,其招募的工作人员持所谓的“中国法治调研证”在社会上活动。司法部明确表示与该网站没有任何隶属关系。该网站日前已被有关部门依法关闭。
今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中国预防腐败网”、“中国预防腐败调查研究中心”等47家招摇撞骗、进行敲诈勒索违法活动的网站被依法关闭。而自今年3月份以来,已有89家网站被依法关闭。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已查实的情况看,这些网站普遍的特点是冒用国家机关和公益组织名义,包括声称是中纪委、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司法部等中央部门主办,有的网站还以制作假图片的方式,假称与中央领导同志或老同志有关系。据介绍,这些网站大多数未经备案或是虚假备案,以“反腐”、“维权”、“监督”为名,或以刊载负面新闻相要挟,向单位、企业或个人索取所谓“赞助费”、“广告费”或“会员费”等,实施敲诈、诈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