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蜜月到嫌隙
5年前,正是企业在线交易信息这一核心竞争力让阿里巴巴进入了建行和工行的法眼。阿里巴巴清楚地知道在其平台上的企业每年的经营状况和业绩,通过其他用户的回馈也能够基本掌握这些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经过若干年的积累,阿里巴巴已经将中小企业的种种特征,包括静态信息和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编织成一张信用关系网络。
很自然地,建行、工行和阿里巴巴高调合作,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贷款,阿里巴巴则提供银行平台上的企业经营信息。
一旦这种信用网络和银行结合,银行将能够获得众多信用良好、交易活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名单,而阿里巴巴的众多企业也将能够凭借自己的良好信用获取融资。阿里金融相关负责人在回忆起这段合作时说:“这期间,阿里金融曾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都有过愉快的合作经历。”
同时,阿里金融在回复本报记者的采访时用了大段表述来解释阿里巴巴和银行等机构合作在思路和方式上的变化,对中小企业信用的不同判断标准阻碍了他们之间的合作。
阿里金融表示:这种操作在之前的确帮助过一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但这样的操作本质上还是以银行原有的信贷操作方式为根本,所以,虽然电商平台上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但是能通过银行信贷门槛的小微企业却极为有限,而且电商平台上小微企业在网络上所积累的信用并不能获得银行的充分认可,仍然需要担保、抵押或者联保等形式,这显然对满足电商小微企业的融资不利;而且小微企业数量庞大,融资额度低,传统信贷操作的方式并不能高效实现他们的融资需求,效率比较低。
但与阿里巴巴合作的银行则有不同的说法,银行方面认为之所以出现后来合作的减少甚至暂停,和阿里巴巴渐渐希望在银行的贷款利息中分得一杯羹、向企业收取与贷款相关的费用,遭到了银行的拒绝有关,因为银行认为这加重了客户负担,也增加了银行风险。来自银行的说法是,已经拥有阿里小贷的阿里巴巴开始不满足于做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和为银行提供企业信息,阿里巴巴希望收取贷款资金的2%作为费用。
阿里巴巴认为他的诚信网络已然成为各大银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提供者,阿里巴巴有理由获得一定的收益。这对银行来说,是不能接受的,银行业普遍认为首先这是不合理收费,其次这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阿里金融更愿意提到的是,大量的网商小微企业在网上辛苦积累的信用得不到认可,倒在了银行的信贷门槛之前,能通过这一门槛的企业比例极低。
阿里金融则从数据和网络入手,开发新型的微贷技术,寻求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新途径。阿里表示希望能通过这种实践,扭转外界对于小微企业信用的认识,让小微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所积累的信用能实实在在地成为企业有价值的资产。
这也让建行重新思考。阿里巴巴所拥有的这些企业信息建行希望直接拥有。徐捷说:“我们最看重的是让客户多一个网上的渠道,形成和客户在支付结算、传统银行业务的对接,我们看重信息的捕获。融资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是对信息的掌握,线下信息丢失量很大,在网上捕获交易记录,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实时的授信。这对企业来说提高了效率,拓展了渠道;对银行来说,加强了信息服务。”
建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刘建忠称,客户在传统线下有大量交易,中间有融资需求,拿不出证明来证明这些交易,“我们建立这个平台可以最大程度地追求信息的真实性,是为了对客户负责。”
银行的诟病是:交易记录可以通过不同手段增加,不完全是真实的。刘建忠称,建行看重电商平台是有效的客户,有效的交易,有效的金融服务。银行不能用第三方的交易记录做为融资的凭据,这样银行还必须保证第三方支付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如果自己有这个平台,那么建行就可以保证真实的客户和有效的交易。同时,建行还会实现线上交易记录和线下贷前调查的结合。所有在善融商务上架的产品,都是建行负责录入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