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微博上博友关于O2O的评论搜集整理如下: @大龙腾飞:商业的本质是一样的,互联网,移动,只是工具,用得好的人成,用的不好的人未必不成。 @周银湘:事实上O2O模式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着线下商家的服务难整合,以及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从而难以快速形成一个体验顺畅的业态服务链。O2O企业要求正如“铁人三项”,做好前端用户体验要求的技术实力强,线下整合需要推广人员能力比较强,而第三方服务也不能忽视,这三类跨领域跨线上线下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乐逛王建忠:O2O太宽泛了,就好像说要建个网站,必须要细化,否则等于没说,等于废话。团购、优惠券、订餐、飞机票、酒店等等,都是O2O中细分的市场,有的已经证明很成功了,有的还在摸索,实现一个O2O项目需要很多的细节,而你所需要解决的模式,必须基于专业,基于商业理解。 @老金848:O2O解决的是两个产品模式,一是服务类产品商家,二是产品销售类商家。两类商家对接落地的产品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王志国-N:O2O根本还是缺少信任机制,平台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史家科定位研究:O2O资源整合、共享、运营是关键。所以,做好O2O,除了好产品还要有好服务,一个便捷的闭环通道,更好的用户体验,让商家和用户都愿意用,都愿意长期用。 @王志国-N:说互联网企业不能做O2O有点太绝对,主要还是思想转变,不要以为把PC端的东西平移到手机端就能做好。//@移动物联网:今天来看,互联网领域没有O2O,也没有机会出现,未来的O2O一定成长在移动互联网里。天猫是一种模式,但不可以复制 @雷永青:020不是理想主义,是彻底的现实主义。 @梦里秦淮:约束不是机制而是权力。//@王志国-N:以社会化监督形成的信任虽好,但自发的形成还需时日,前期必须有机制进行约束。//@梦里秦淮: 信任不是机制,而是社会化。 @理智的老虎不吃人:O2O看上去很美,现实很残酷。 @谢文:O2O是个“用”互联网的概念,不是“做”互联网的概念,因此不应该成为网络业使用的概念。 @刘文耕:先做好第一个O在说吧。线上处理不好线下很难补充完善的。O2O我觉得是双重考量标准。 @才子不褪色:O2O概念就是噱头,实际上还是在做着B2C、C2C的事情。大可不必到处渲染。 @只笑一句还行:摸索,需要成本。 @进了森林就是王:很!对!核心在于能不能to,而不是怎么个line。 @徐宋奕_iverson:非常难,但是一旦完成,壁垒将非常强。 @电商boeyan:O2O概念较宽泛,实现需要很多细节。 @金林:这个段时间不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多点开花。地方跟地方的差异太大。拥有这样的终端顾客,才是王道。 @梦猪头:关键是要给商家增值服务,了解商户的痛处难处。而不是从商家那里去挖掘资源。TB怎么起来的,前期它真是服务了中小卖家,后来成了气候。O2O客户端完全可扩展为商家CRM工具(说CRM有点大,就是那个方向的意思),如何让商家管理老客户,管理在商店周围的客户,如何让商家吸引到新客户。帮他们才是帮自己。 @爱你可宋:拿概念说事的,必死无疑。各个传统行业的专家作为变革者来做O2O,尚有成功可能。所谓纯粹的O2O专家,那就是扯淡。 @翼码万青:靠谱!020是个泛概念,具体到行业,商家,业务,不一一落地,那么就一定会是理想很丰满而已! @赵和平zhp:在国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之际,有更多的人进军和投入广告传媒领域,这不乏为前瞻之举和先见之明,但如果立足之本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为宗旨,不能不说这些创业者有投机之嫌,所以B2B,B2C的创业机会中也有机会主义! @E賴文蔡:一个新模式要负起行业责任,不能一次性买卖,这才是良性循环,投机主义在互联网起的快败得也快!到最后受伤的还是用户网民消费者! @zlf021:用户为先,服务为王,O2O只是渠道,一个好的渠道~ @原来是我0507:Online: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发现,具有刺激性;Offline:关键在于服务水平。
 |
|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