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企业都不是传统工业里生产某一种服务的组织体,实际上是一个价值体。如果企业的营销是成本中心,那不干也罢,要干就干成盈利的。
未来,媒体和产品之间的界线会非常模糊。有一个指甲刀品牌叫“非常小气”,它的老板2008年告诉我,他们也是一个媒体了。故事是这样的:这个老板找到美国纪念911基金会,建议他们给每个纽约市民发一个指甲刀,上面刻上几个字—“不要忘记9·11”。他对美国人说,指甲刀是家庭之中唯一可以通用的卫生用品,每个指甲刀作为传媒,可以传播两到三人,传播时间也比较长。更重要的是,指甲生长速度是恒定的,所以剪指甲的频率就是恒定的,纪念9·11也就是恒定的。基金会负责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订了500万个指甲刀,这是这个老板一生最大的一笔订单。
只有云故事才能传播
很多公司会遭遇品牌危机,咨询我的意见时,我通常都建议不要反驳,很快就会过去。2012年,中国每3天就发生一件丑闻,我觉得今年会“进步”到2.5天。还没等你做危机公关呢,下一个丑闻就来了。互联网时代,丑闻呈对数发展,一旦进入对数期,速度太快,怎么公关都来不及,而不进入对数期就爆发不了,你也不用管它。
实际上,主动暴露自己的危机是比控制危机更有效的行为。过去,我们总被一个假象迷惑,觉得企业在市场中,就像穿着洁白的连衣裙在银河般的街道上行走,不能带一点污泥。但现在是个你穿着工装裤,左手一痰盂,右手一粪土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街上砖头乱飞,然后把每一个危机当做往上走一步的助力。
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高德地图,高德问我怎么办?按照传统方法,高德应该认错道歉,且不说认错道歉对不对,关键是认错道歉根本不会发生传播,这才是更要命的。我的建议是,你跟它对砍,反正这次晚会自己也是满身污泥。
大家在这点上也要学潘石屹。乔布斯去世那天,潘石屹点评乔布斯惹火烧身,别人嘲笑他造了个“一潘”(每平方米一千元)的概念,他却真印了些“潘币”,到哪儿都送人。一切东西都可以娱乐化,这是特别好的心态。危机公关的时候,大家通常纠结于承认还是不承认,抵赖还是道歉,深说还是浅说,但只要你处于两难境地,所有的选择都是错误的。前进和后退都错,就往旁边走,搞笑它,娱乐它。
另外,一个组织体和一个人是没法对着干的,因为组织没有个人那么快的反应速度。前几年罗永浩和西门子冰箱对着干的时候,西门子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周鸿祎和腾讯打架的时候,腾讯完全不行。所以我建议,面临危机时,你们要变成一个人,还会有机会翻身,但当你是一个组织的时候,基本死无葬身之地。
随着大众媒体的消失,这个世界上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小故事。所谓小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不具备传播性,但是通过渠道强力传播,硬塞到你脑子里去。现在出现的是云故事,不发生云故事,传播就不会发生Cye.com.cn。
中国有四类云故事原型:第一类,仇富;第二类,仇官;第三类,民族情绪加地域歧视;第四类,两性。到目前为止,所有引爆的事件和危机都是这四个云故事的变种,我还没发现第五类。
所以当你遇到危机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你的云故事原形是什么。“3Q大战”的时候,我中途成为腾讯的顾问,马化腾抱怨大家都骂他。我说,大家骂你不是因为支持周鸿祎,而是你平时干的“坏事”的零存整取。什么坏事?你犯了有钱有势罪,村里的地主被贼抢了,大家高兴,就这么简单。
怎么解决呢?我的终极大法就是把故事变大,再造一个故事。
王老吉和加多宝之争,王老吉就掉进了一个故事里——国企强者打压民企弱者。这个故事不改,王老吉就赢不了,花再多广告费也不行。互联网时代看的是故事格局,故事不改,你越折腾越死。
任何故事的传播有四个要素:第一角色,第二情绪,第三悬念,第四细节。很多媒体只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所以营销传播时,就需要把你的剧情变得有趣,冲突剧烈,情绪带入足够强,细节足够放大;危机公关时倒过来。发生危机的本质是你进入一个故事,在其中扮演一个原本不想扮演的负面角色,基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这四个要素从故事里抽掉,让角色对抗不清晰,悬念解消,情绪弱化,细节模糊,基本就躲过去了。最后给大家提一个醒:互联网时代,不是营销策划者的时代,是营销共舞者的时代。策划的前提是能把控一切,但其实你什么都控制不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