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道:走近典当⑵——转变理念 巧用典当行 典当3000年前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先有典当,后有银行。我国的典当行在解放后一度被取消,改革开放以后,典当行1987年在四川先行恢复。1992年北京市金保典当服务行的诞生,使北京消声灭迹了40年的典当行重新出现,金保典当行也因此被称为“京城第一当”。
金保典当行总经理段明讲述了当时的情况。他说,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所关注的,我们在首都繁华的西单大街立起了一个“当”的招牌,当时很多国家的媒体都做了报道,因为世界都在关注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程度和步伐,在当时确实有一个小小的轰动。当时在北京立典当行,经过了一些周折。我们是经过了市政府的批复,办一个试点的思路来做的典当行。
北京金保典当行坐落在西单繁华区,每次来到西单,记者都会看到门口大大的“当”字,但每次都没有勇气跨入典当行。华夏典当行总经理郭金山说,要想利用典当行提高生活质量,一定要转变观念。在我们跨进典当行的门时,不要有过去的陈旧的观点了,新社会的典当行已经完全不同了。你是上典当行占便宜来了,很多事情就是观点,并不是实际上需要不需要,实践中经常有这种需求,就看你的观念能不能转变。
郭金山说,典当行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比较精明的人已经开始利用它了。比如:京郊年轻人到城里买衣服,钱不够用,缺200元,按照传统的观念,一是回家取、二是找朋友借,但是否借到不知道。这个女孩很精明,将戒指当在我们这里200元,一个月之内到城里办事取走完璧归赵,花了9.4元的手续费,10元打车都不够。进不进典当行关键是在你的观念,并不是你没有这种需求。
从京城恢复第一家典当行后,典当行业已经走过了13年的发展历程。金保典当行总经理段明说,现在很多人对典当行的认识还不够,但是也有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利用典当行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
段明:我们面对的是老百姓,中国现在的融资体制没有地方贷款,300、500、1万、两万,银行贷款最少70万。作为个人,谁会去贷70万,70万以下的融资服务只有找典当行,在这点上咱们和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国外很多是银行做的,在我们国家基本上是典当行做。所以3000、5000、8000、一两万。
我们也有一个例子,这是几年前的事,她们家确实很困难,每到开学时,一位母亲都会将戒指典给我们,当400、500元给孩子交学费,买书本,供孩子上学,然后每月再攒钱将钱还上,很多年都是这样。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现在我理解了,各种各样临时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包括出租司机走在路上,出了一些事情,需要临时赔一些钱,先将手机、戒指等值钱的东西放在典当行,解决暂时的问题。
段明:孩子这种理念已经有了。有一个中学生,因为过生日,没有留钱,妈妈同意后将首饰当在典当行,3天就还钱把首饰取走了。
另外,是一个巧理财的问题。一个东西,遇到事情的时候死物变活钱,等到资金周转过来以后,再拿回去。
再举一个例子,压上非应季的产品,购进应季的产品,卖完之后再赎回应季的产品。虽然不是满额贷款,但资金可以多周转一圈。
记者:在走访典当行的过程中,典当人讲述的雪中送炭以及锦上添花的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今的典当行已经今非昔比,由“乘人之危”到“救人之需”,早已成为一种周转资金、应急、消费、投资的现代生活融资新渠道。不仅如此,不少长期做民用品的典当行还兼有珠宝鉴定、首饰清洗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多数典当行是免费提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