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品中,独一无二“绝版”肯定身价百倍。一位叫刘成的深圳青年,在旧报纸中发现了商机。
做“喜报”显商机
2004年8月,宝安区一家文化单位的领导找到他,原来,是因为儿子马上就要结婚,想托刘成办一份具有纪念意义的“喜报”。
“你以前做过编辑工作,又熟悉当地的风俗,这“喜报”只有你才能办好。“领导说完,将一些结婚之类的照片和其他东西交给刘成。刘成觉得一定要把这份“喜报”办好。
婚事“喜报”当时在广东刚刚兴起,其他地方还是一片“处女市场。”
没有样版可参照,刘成就自己琢磨开了:他先把新娘的婚纱照以及两人从小到大的经典照片用扫描仪输进电脑,然后将两人的恋爱故事用优美含蓄的散文形式表达了出来。他又结合当地民俗风情,自行设计了一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图案,接着是编辑正文、画版,用激光彩打输出样报,最后校对。这样,一份制作精美的“喜报”就出来了。
结婚那天,新郎新娘除向来宾发喜烟、喜糖以外,还每人赠送了一张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喜报”。大家都认为这种纪念喜庆的方式新颖、高雅,并且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便像拿宝贝一样把“喜报”收好,高兴离去。
事后,那位文化单位的领导对刘成办的“喜报”赞不绝口,说他若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发展,肯定大有前途。
经领导这么一宣传,后来相继又有几位青年要求刘成为他们办一份“喜报”。他们要刘成开个价,刘成只象征性地收取了一点印刷工本费和手工费。
后来,生意多了,刘成就按做一份300元的标准收费。他想,深圳市本地每天都有人结婚,如果自己外出揽业务,就算两天揽一单业务,一个月下来也有近5000元的收入啊!刘成发现“喜报”行业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随后,他就带着自己设计的“喜报”样报,到宝安区各个镇去做宣传。他还采取先做后收费的方式,如果顾客对喜报不满意,则分文不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