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推行会带来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但国内企业尚缺强大竞争力
备受关注的PM2.5监测与数据公布问题,终于在2011年年末有了明确的时间表: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则是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这一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监测领域迎来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根据相关报道,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合肥和哈尔滨等20多个重点城市陆续公布了辖区内PM2.5、臭氧等污染物监测计划,并将其作为城市环境治理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根据相关预测分析,“十二五”期间各城市在PM2.5监测设备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至少达到20亿元。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改进,带动整个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
一直默默无闻的环境监测行业一时间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从业者。
监测PM2.5差不差钱?
符合条件的国内厂家匮乏,相关监测设备投资需要20亿元
我国从2008年开始了PM2.5的试点监测工作,2011年已经将试点城市增加到26个。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技术上,PM2.5监测没什么难度,PM2.5是PM10的一部分,监测原理和PM10没差别,而且监测点位也可在测PM10的点位上同时开展,不需要重新布点,只要在原来测PM10的点上再增加一套监测PM2.5的设备即可。
我国从2008年开始了PM2.5的试点监测工作,2011年已经将试点城市增加到26个。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技术上,PM2.5监测没什么难度,PM2.5是PM10的一部分,监测原理和PM10没差别,而且监测点位也可在测PM10的点位上同时开展,不需要重新布点,只要在原来测PM10的点上再增加一套监测PM2.5的设备即可。
而现在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个PM2.5的测定方法。据介绍,震荡天平法、β射线法和光谱法都可以用来测颗粒物浓度,并且都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其中,我国在监测PM10的时候,采用了震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对这3种方法进行比对。
“虽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财政资金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逐步推开。”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党委书记谢剑锋告诉记者。
目前,资金筹措成为最大的问题。瑞邦晟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虹在环境监测领域打拼多年,她告诉记者:“监测PM2.5需要依据国家推荐标准进行部署和实施,目前可以参照美国EPA的方法或欧洲标准。目前通过认证的PM10产品较多,PM2.5由于技术难度较大,通过EPA认证的厂家不多且目前无一国内厂家。PM2.5的监测从技术角度上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资金问题,增加1套PM2.5仪器多则需要30多万元,少则8万~9万元。”但是,在标准实施时间表公布的时候,各地2012年的预算已经基本做完,这就需要追加预算,但各地能掌握的资金有限。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初步估算,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的总投入需要20多亿元,这些钱主要用于PM2.5、臭氧、一氧化碳3种监测设备的采购。
设备投资之外,还要增加相关运行费用。也有业内人士表示,PM2.5监测和数据发布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初期采购监测仪器外,后期还需要配备校准直控设备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另外还要包括设备更新的滚动投入等,这样算来,资金需求或许远远不止20亿元。
对于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由于我国前期对PM2.5的监测和研究基础较弱,因此在国家全面实施标准之前,需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国家环保部门来说,需要制定和修订现行监测规范;对于地方环保部门来说,主要是监测人员培训、现有监测站点调整、新监测站点建设、购置监测仪器设备、建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系统,调整监测数据评价和发布系统,了解环境空气中浓度分布水平,确定排放源、制定削减方案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