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场扩容进入冲刺阶段。与此同时,易碳家记者获悉包括上海、深圳、武汉、天津等地的地方版场外交易市场(包括股权交易所和柜台交易市场)也正在密谋出台。
中国证监会着力打造的新三板市场——北京交易所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成立后的北京交易所将会是国内企业上市最多的交易所”,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表示。北京交易所会否成为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正在大力筹划的地方场外市场又将何去何从?
新三板不设硬性财务指标
国内的场外交易市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交投停滞。
“新三板将考虑引入做市商制度”,5月7日,正在北京出席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透露了管理者的设计思路,他认为引入做市商制度,让做市商持有一定股份,方便股权交易双方顺利报价。
目前国内的场外交易市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交投停滞。证监会的数据显示,由于场外市场挂牌公司没有经过公开发行,股本集中度较高,交易设计的资金量非常有限。以中关村公司股份转让试点的数据看,2011年1月1日到今年4月,成交金额只有7.32亿元。平均换手率仅为3.4%,而同期场内市场换手率超过了230%。
导致交投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三板市场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例如中关村公司股份转让试点的交易制度规定公司股东人数不能超过200人,交易起点高达3万股,并且不向个人开放,这都导致原三板市场的股权转让流动性差。
“做市商最主要的功能是对高科技企业定价估值,其次才是提供流动性。”程晓明表示。由于新三板市场通常都是高科技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这些公司未来的业绩波动激烈,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很难准确反映其情况,普通投资者很难为这些公司定价,所以有必要引入带有中介性质的做市商制度。
实际上关于是否引进做市商的讨论早在2010年已经开始,反对者认为“创业板没有做市商,新三板也没必要有”,这一制度最直接后果是增加交易成本,反而可能扭曲市场信息。
此前,管理层对于是否引进这一制度也没有统一意见,早在2011年六七月初步拟定的方案中,就曾经制定做市商方案,并且制定了详细规则。例如方案包括为同一只股票做市的做市商数量在2家以上;做市商持仓3%至10%;要求做市商以自由资金在其报价水平上与任意投资者成交等等。
但这一详尽细致的方案在提交审议后就不了了之。而姚刚的表述是官方的首度公开表态。有业内人士表示,与主板市场相比,新三板不会采用与交易所市场一样的集合竞价,而是一对一的撮合交易。这种背景下,做市商制度更为可取。
因为前者需要三板公司有相对规范的财务指标,而在官方设计中,“新三板”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且处于成长期。姚刚就表示:“新三板将不设硬性财务指标”,只要求挂牌企业满足一定的存续期限。在管理层的眼中,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将在中关村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首先是覆盖国家级高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待逐渐发展成熟之后,再突破园区概念,扩展到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
“这是中国不得不进行的改革”,中华律师协会金融证券专业委员会委员姚以林表示。国内的资本市场是从主板开始做,然后再推行到中小板、创业板,最后才开始做场外市场。这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刚好相反,这导致了原本属于金字塔底部的场外市场非常薄弱,一方面不利于创新企业的融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内资本市场的诸多“先天不足”。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