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接机场面非常热闹,但王淮冰发现,到场的多是外国记者,仅有的几个重庆本地记者还是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约来的。原来,为了减小毛泽东到渝的影响力,国民党对重庆本地的报纸封锁了消息。
时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编辑的王抡楦回忆,毛泽东到达重庆那天,《中央日报》编辑部异常紧张。蒋介石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布雷亲下指示:不发社论,不写专访,新闻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通稿。有关谈判的报道,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出,标题不要太大。总之一句话,不要替共产党制造声势。
尽管如此,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消息还是像惊雷般在重庆上空炸开了。毛泽东到渝第二天,《大公报》发表了名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论。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
现在,毛泽东先生来到重庆,他与蒋主席有十九年的阔别,经长期内争,八年抗战,多少离合悲欢,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认真的演这幕大团圆的喜剧吧,要知道这是中国人民所最嗜好的!
“重庆谈判”会像《大公报》期望的那样有一个“大团圆”结局吗?也许,坐在谈判桌边的蒋介石,从一开始就不这么乐观;也许,他根本没想到毛泽东会单刀赴会。
三封电报

毛泽东之所以来重庆谈判,皆因蒋介石那三封言辞恳切的电报。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当天,蒋介石给身在延安的毛泽东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来重庆“共商大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