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恐惧症该怎么办?恐惧症如何治疗?
什么是恐惧症?
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于是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恐惧症的发病原因
目前恐惧症的病因尚不明确。
研究表明,恐惧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素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系。
1、遗传因素 广场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有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恐惧同患率更高。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
2、素质因素 前人认为患者病前性格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并有强迫倾向等。如果自小就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也容易发生恐惧症。
3、生理因素 有人发现恐惧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的惊醒水平增高,这种人很敏感、警觉,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但这种生理状态与恐惧症的因果关系尚难分清。
4、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在首次发病前可能会有某种精神刺激因素,资料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主动地追溯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即当患者遭遇某一恐惧性刺激时,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惧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可能同时作用于患者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所以今后重遇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惧情绪。然而部分患者并无曾受恐吓的经历,有些患者恐惧的对象经常变换,这些都是条件反射学说难以解释的。
恐惧症临床表现
恐惧症患者所恐惧的对象多达数百种之多。通常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又称场所恐惧症、旷野恐惧症、幽室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
特定恐惧(specific phobia)患者的恐惧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在厕所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治疗、目睹流血或创伤,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促发惊恐的具体情境。特定恐惧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如果不加以治疗,可以持续数十年。对恐惧情境的害怕一般不波动,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惧情境的难易程度。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是疾病恐惧的常见对象。其中的血液—创伤恐惧与其他恐惧不同,它导致心跳缓慢,有时出现晕厥,而不是心跳过速。
-----------------------------------------
关于恐惧症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一般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其它治疗。
这里推荐是王铭桓老师的潜意识疗愈法,又称为灵根扶正,与一般的治疗的区别在于,潜意识疗愈法从幼年经历入手,找到恐惧的原始根源,进行潜意识疗愈,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根治,并同时提升意识能级,提升人的整体意识水平。
咨询电话:010-51285022(咨询时请说明“王铭桓老师潜意识疗愈”)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