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创新工场等创业孵化器概念的机构才开始萌芽成长时。在创投的发源地美国,导师型的创业孵化器已成为初期创业阶段来势汹汹的新势力。在这些孵化器的协助下,创业者获得“种子资金”的门槛大幅降低,甚至拥有一纸商业计划书也能在这里获得组建团队、开发初级产品等各种起步阶段的帮助。
TechStars、Y-Combinator、Summer @Highland、DeamItVentures……这些对中国读者而言可能只是陌生的单词,在美国却是创业者们不得不知道的创业孵化器,本期创富志将带您一窥这些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来势汹汹的新势力
上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以“T型车”的单一汽车款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当时,这一车型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低成本功能车的消费需求,尽管它们看起来是多么雷同而缺乏个性化。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竞争对手的介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汽车款式消费需求随时涌现,个性化、彰显地位和身份的消费需求替代过往优先考虑的价格等因素,使得通用汽车的多品牌战略一举超越了福特这位昔日的霸主。
今天,风险投资行业也在经历这样的裂变过程,一个企业从初创到上市的过程被分割成不同的融资阶段,取而代之的即是风险投资机构的定位细分和垂直化分布。风险投资这个对于创业者而言并不陌生的概念,其成型也就在近35余年的时间。
早前,不只是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屈指可数,而让有幸获得投资和大致的商务指引的创业者感到振奋之外,作为一个风险投资机构甚至要对一个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到底”的投资方式,也是与今天相比的最大差别之一。
显然,随着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创业群体两者数量上的急速增长,作为“卖方”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开始像通用汽车那般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职能分割,从而为它们的“客户”———创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
简而言之,风险投资机构的分化大致可以分为横纵两个方向:以投资领域或者产业划分的横向分割模式,以及以介入不同的融资阶段来划分纵向模式。从纵向角度而言,天使投资人、传统意义上的VC和PE正呈现“泾渭分明”的职能分工趋势。
在天使投资人介入的创业者创业早期阶段,导师型的创业孵化器开始流行了起来。在这些孵化器的协助下,甚至是一纸计划书的创业者也能在这里获得组建团队、开发初级产品等各种起步阶段的帮助。
在美国,创业孵化器正在成为初期创业阶段来势汹汹的新势力。以美国知名的创业孵化器TechStars为例,据businessinsi-der报道,65个初创项目已经被成功孵化,当中有49个项目获得融资支持。孵化失败的项目迄今只有4个。与此同时,成功孵化的项目其估值已经上涨了4亿元美金之巨,其中6个项目被成熟公司收购。
创业“流水线”
在前一期创富志为您介绍的另一个美国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已经详细阐述这类创业孵化器普遍的运作模式。
随着在互联网上开始创业的成本越来越低,YCombinator通过向大量最早期(甚至只有一份商业计划书)的创业团队投入约1.5万至2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换取约7%的股份,并经过三个月的统一培训孵化,将它们带到下一轮投资人面前。
当然,不同的创业孵化器因为创始人等因素的差异,也存在些许的不同。去年参与TechStars选拔的创业者Jonathan Wegener便在其博客简要列举了TechStars与YCombinator的5个差别。
例如,在创业场所方面,YCombinator孵化的创业者并不都在其办公室内,而接受TechStars孵化的创业者则更像是挤在一个网吧里“肩并肩”地紧挨着创业;与YCombinator只在硅谷“接待”创业者的做法不同,TechStars的“路演”遍布纽约、波士顿、西雅图等不同地方;此外,两者在约见创业者、每一期“培训班”所能容纳的创业者数目、以及创业者“路演”时间长度上的规定都存在差别。
孵化器的“卖点”
无论如何,还是有很多创业者带着自己的想法,像应聘一般地穿梭于这些孵化器之间寻找机会。体育及演出票务搜索网站SeatGeek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Russell D‘Souza作为走出孵化器的“过来人”阐述了孵化器对于创业者带来的好处。
Russell D‘Souza指出,在孵化器,免费的办公空间和经验指导,以及初创融资都是吸引创业者来到孵化器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以外,这些孵化器所联结的宣传渠道(如TechCruch)亦能为创业者带来早期的宣传和传播。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