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直要到面纱揭开前的最后一刻。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指出,为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电子支付等新兴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近期将发布实施《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
苦等近两年之后,数十家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盼来牌照的曙光。
“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按《办法》的要求进行准备,希望能够在央行正式颁发牌照时能够满足条件。”上海环讯IPS(下称“环讯”)总经理栾毓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各家企业也像环讯一样在加紧准备,为获得牌照作最后努力。
难产的《办法》
200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将近两年的准备和论证期。
为什么两年时间过去了,《办法》正式条例却迟迟未能出台?
业界专家认为,虽然发牌照很简单,但是发完之后如何处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风险,涉及到众多敏感问题,这是目前央行迟迟没有行动的关键。第三方电子支付涉及的问题太多:沉淀资金的处理、企业退出机制、外资是否可以获牌等,都需要一一梳理清楚以后才能对外发牌照。
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央行曾组织数家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VISA、万事达卡等信用卡国际组织参与讨论,并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数易其稿。
中国科学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办法》在这两年里先后出了六七个意见稿,而正式稿也出了三四次,但到现在还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此间,关于正式条例出台时间的猜测及央行相关人士对外的答复,从去年9月、去年底、今年3月底,一直到现在4月,都没有如期出台,可见其间问题的复杂性。
栾毓敏介绍,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央行最初定义为非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后来又改为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也就是说已经承认是金融行为。
“央行承认第三方电子支付是银行业务的有效补充,他们最关心的是客户资金的风险问题。”快钱CEO关国光对记者表示,只要解决好风险问题,就会下发牌照。
4月18日,央行2006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苏宁明确指出,支付体系是一国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支付体系的发展、支付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支付体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苏宁同时指出,为了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电子支付等新兴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近期央行将发布实施《办法》,实行审慎业务许可,督促支付清算组织完善内控制度,防范支付风险,保障客户权益。出台《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规范网上支付服务市场。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电子支付用于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切断非法活动的资金流,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
易宝CEO唐彬认为,虽然过程长了点,但现在发牌照也是好事。“条例来得太早不好,因为市场不成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太晚了即使有规则也没有意义,因此在行业起飞时发最好。”唐彬认为,2007年在牌照和电子机票等关键行业的带动下,电子支付行业面临大爆发前的拐点。
潘辛平向记者透露:据说央行结算司的办公会已经通过了《办法》,而且开始布置各央行分行对电子支付企业的培训,而原则上是《办法》公布以后就对外发放牌照。
博弈牌照
苦盼了近两年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在央行明确近期将发布实施《办法》的态度之后,都开始了内部的准备工作。而各家企业也在暗自较劲,加紧牌照争夺。
关国光认为,当大家都在议论的时候,就说明日期已经不远了,各家企业需要加紧准备,以争取牌照。而栾毓敏则认为,虽然央行会很快公布《办法》的正式稿,但可能会留出半年左右的缓冲期,让各家企业进行准备工作。
栾毓敏说:“现在我们公司一切都是为牌照进行努力,如果需要我们准备一些东西,现在应该都会准备好了。”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是深入发掘行业需求,研究中国市场发展有哪些符合消费习惯的支付产品,所有这一切都要加快开发和研究的进程,栾毓敏说。
至于央行发放牌照对于企业的选择标准,栾毓敏认为,一是市场占有率:由于需要考虑到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对于市场占有率相对偏高的企业,会优先考虑;二是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人员和流程等;第三则是企业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对市场规则、消费者习惯的了解,并能够进一步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在支付业界,向来有一种“北首信,南环讯”的说法,根据艾瑞咨询2005年的调查报告,2005年电子支付总额达到169亿元人民币,环讯占据了将近10%份额,而2006年,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14%左右。
沉淀资金之困
潘辛平称,央行出台《办法》就是因为要管住沉淀资金,但据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调查,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所有的沉淀资金中,客户资金也就几个亿,商户的加起来十几亿到二十多亿,并不算多。
但栾毓敏说,其实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传统上依靠银行网关进行支付的企业,由于无法获得用户信息,只能做清算业务,其实并没有沉淀资金的问题。
真正有沉淀资金问题的是拥有自己业务平台的支付企业,关国光认为,这些企业能够长期与银行和商户合作,用户直接的业务关系在这类企业,因此会存在一定的沉淀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