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重度肢体残疾人黄国平特别高兴的一天。 虽然是星期天,黄国平还是8点45分就来到了他平时生活、工作的西城区残疾人温馨家园,因为“阳光家园”标识揭牌今天要在这里举行。 “‘阳光家园’是一项惠及千万残疾人的活动,所以我今天特别高兴。”黄国平对本报记者说。
【现状】
只能满足0.56%的残疾人需求
“走出家门,与人交流沟通,参与社会生活,对一个健全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于需要别人照顾的残疾人来说,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黄国平说,他亲身感受过残疾人康复难、就学难、就业难,想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更难。 以前,黄国平的日常生活由母亲照料,母亲经常为此影响了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及区残联根据本地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较多、托养服务需求量较大、家庭照料服务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建起了一个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残疾人温馨家园。 黄国平有幸成为温馨家园的一员。 “温馨家园涵盖了生活照料、职业康复、职业培训、文体活动、法律维权、简单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十多项服务内容。”黄国平说,他们每天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进行手工劳动,真正做到了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报酬。 “我的家人不仅不会再因为我耽误工作和生活,而且有更多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黄国平说,从过去长年不出家门,到现在融入社会,甚至能够展现自身的价值,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充实了,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残疾人同黄国平一样,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1800多万处于就业年龄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服务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他们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大多数由亲属供养,长期需要专人照料,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政府和社会提供托养服务。 但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仅吸纳10万人,只占有托养需求人数的0.56%。
【变化】
残疾人保障法有了明确规定
今天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温馨家园,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共同为“阳光家园”标识揭牌。这标志着中国残联和财政部共同实施的“阳光家园计划”正式启动。 其实,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事业。早在2006年,原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就共同提出要探索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2007年,这项工作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始试点。 2008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后的残疾人保障法,对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部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无劳动能力、无扶养人或者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国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机构。 为落实这一规定,中国残联和财政部制定了《阳光家园计划———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中央财政从2009年至2011年共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各地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 “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逐步解决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推动建立托养服务长效机制,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带领广大残疾人同奔全面小康目标、共享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程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