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规划的内容有五个重要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区域国内贸易发展;二是注重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这其中涵盖了农产品、生产资料、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商品;三是注重生活服务业的发展,这突出了对民生与就业的重视;四是培育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尤其是大力扶持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五是发展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业的科技进步、电子商务的发展、连锁业的发展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此外,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内容也被列入规划。而对于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中国流通费用过高的问题,规划中也将有专门条文对降低流通费用作具体规定,同时配套六七个相应的工程。
在具体措施方面,内贸规划中涵盖了“十二五”时期30多项财政扶持的重点工程,还有一些保障措施机制的建设,如完善法律、金融创新、土地供给政策等等。比如,将扩大服务业的用地供给,工业企业腾出来的土地,优先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再比如拓宽服务业的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上市等等。
据了解,最初的时候,规划内容主要限定在商务部的职权范围内,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内容已经延伸到整个内贸领域,将相关部门都涵盖进来。比如说,内贸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时期要实施的30多项具体工程,这都需要财政拨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内容醒目地列入规划中,这就涉及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检总局等。关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内容,又涉及到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
还有一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比如说农产品流通体系如何建设的问题,是不是还需要批发市场的问题,是不是应该将“农超对接”推广到“农批对接”“农餐对接”等等。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梁焕磊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我国近年来发展过程中,投资和出口贡献相对明显,因此同属于“三驾马车”的内需则更有挖掘空间,发挥更大作用。此次规划除商务部外,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也第一次介入到其中,大流通的概念得以进一步体现,对于创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提供了环境保障。环保、卫生、检验检疫等内容的引入,也为近来国内市场上频频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大的指导方向。
建议
实现消费大扩容还需政策落实
洪涛对记者说,事实上,内贸规划有一些内容已经以部门文件的形式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了。
今年以来,商务部已经发布多个文件规范扶持国内贸易的发展。3月14日,商务部联同发展改革委、供销总社下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5月5日,发布《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8月19日,联同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圈融资发展的指导意见》。10月更是到了文件发布密集期,当月便发布4个相关文件。18日,发布《“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20日,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5日,商务部联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31日,发布《2011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
今年6月,商务部对内贸司局也进行了大调整,“流通业发展司”作为内贸工作的综合牵头司局应运而生。此次调整之后,商务部涉及内贸的司局在原来的四个(商贸服务、市场运行、市场秩序、市场建设)司局基础上,增加了“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内贸流通的机构和人员都增加了。突出强调了“流通业”、“电子商务”、“促进消费”几个概念,进一步理顺了内贸司局间的结构关系和职责分工。商务部前新闻发言人姚坚曾表示,此举意在进一步明确扩大消费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流通研究室主任宋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因为规划是多部门联合制定的,所以在执行过程中,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尤为关键。
梁焕磊也表示,虽然规划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商品市场的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但是所有规划的效果要真正得以体现,还要重在落实,以避免该规划由于落实不到位最终出现效果未达预期的情形。他同时指出,虽然政策具备实现促进消费的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繁荣市场,但是这只是扩大消费的部分推动力,收入的提高和保障的完善才是给消费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