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照明工程调试结束,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通车在即。
一桥飞架南北,拉近了杭州湾两岸城市的距离,也给原本平静的村镇、给生活在大桥两端的居民带去了前所未有的观念和思想上的冲击。看着家门口的大桥,家住桥头的人或早或晚地意识到,生活要发生变化了。他们开始琢磨:这桥能带来什么?怎样才能靠着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过上更美好的日子。
慈溪虹桥村
桥头商贩面临“转型”
沿宁波方向高速公路下到庵东镇,道路两旁的广告牌已经林立。不过,大部分还在“待客”,没有具体内容。这是记者第二次前往位于大桥南端的慈溪庵东镇虹桥村。
还是大桥下那条“商业街”,小商贩周玉坚的摊位已经从桥墩底下东移了百把米。“商业街”上摊子三三两两,老板也看不见几位,生意更是没人问津。
9个月前,记者曾来过这条商业街,那时候这里还是游客们观光大桥的必经之地。而现在,冷清的场景告诉记者那已经是过去式。“现在都不让我们摆摊了,我们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生意不好做喽!”
周玉坚是虹桥村的村民,大桥修建时,他家的两亩地被征用。他第一个想出点子,在大桥底下做起游客的生意,仅仅是卖矿泉水,每天的进项就很可观。随后,陆续有村民跟进,大桥底下逐渐形成了这条小有规模的商业街。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生意不太好做了。
“大桥贯通以后,那些旅游的就上不了大桥了。后来,旅行社的大巴车都不开到桥底下了,我们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差。”周玉坚家以前靠种地生活,家里还有读大学的孩子。土地被征用后,两口子想着法子围绕大桥找个“活路”。
“大桥最多一个月就通了,以后也不能随便在桥底下摆摊。”江风呼呼作响,周玉坚的老婆理了理头发,裹紧衣服。看来在大桥底下摆小摊不是长久之计,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已经盘算好了,把家里的征地补偿款拿来办个养猪场。“以后镇里人多了,饭馆生意好了需要很多猪肉。我家养猪场的房子基本上盖好了,以后他就在家里养猪。我寻思着,到时候等有规划好的可以卖东西的地块,再去弄个正规的门面做买卖。”
葡萄园主想办农家乐
大桥对虹桥村村民来说很像一场“头脑风暴”,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经济意识,也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风景。就在记者采访周玉坚老婆的时候,一排浩浩荡荡的结婚车队开到大桥边上,打头的车上有摄影在跟拍。
“小年轻都喜欢绕道来这留个纪念。有的结婚照还在桥这儿拍呢。”周玉坚老婆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距离大桥不远的地方,一片塑料大棚煞是显眼。
“我的葡萄已经签订协议了,今年成熟后可以直接进入超市。大桥的游客就是顾客,这下是不用愁销路了。”农场主丁欢郎正在查看刚长出来的葡萄串,他说的超市,就是大桥通车后新建的服务区里的超市。
去年,丁欢郎与虹桥村签了10年的合同,租下了这片130亩的土地,搭建了葡萄园。如今,他的每一串葡萄都与大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丁欢郎是虹桥村第一个外来投资者,现在也被当地人称作“最有远见的人”。
“我这个园子的葡萄光卖卖还不行,我还琢磨着把园子旁边的一条大沟掏一掏,搞个养鱼的池塘。以前去上海学习经验的时候,看他们都在搞农家乐。我琢磨着我这里也能搞。”
丁欢郎告诉记者,他这里地盘大,搞点农家乐没问题。他现在只恨手里的本钱不够。“我已经和我的合伙人商量过,如果像别人那样餐饮游玩一条龙服务,还得开个餐馆,还得请厨师、服务员,估计还得投资个百把万。”
外来务工者涌进小镇
其实,“靠桥吃桥”的不仅是周玉坚、丁欢郎他们,还有大批外来务工者。记者在虹桥村所属的庵东镇发现,每走几步就能看见沿街的餐馆、酒店、五金店铺打着招聘的广告。
“我知道大桥开通以后他们的宾馆业肯定会繁华起来,所以就辞掉慈溪的活,来这里做。”来自江西的小温原先是慈溪市区一家公司的职员,去年,他改行跳槽到庵东镇一家名叫“新天地”的酒店做大堂服务员。
“以前庵东的宾馆只有一两家,从去年开始,陆续开出了四五家。现在镇上干我们这行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
放弃慈溪市区的工作不干,跑到相对偏僻的庵东小镇做服务员,小温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记者,他看中的是这里的市场,就跟酒店的宣传语一样,“大桥飞架南北,开创新天地”。
就在记者与小温聊天的时候,几个负责调试大桥监视系统的工作人员来住宿。“我们酒店的客人大部分是来这里投资的老板,还有就是造桥的人,反正住的人挺多的。”小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