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49~1957年,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是一个恢复、重建、斗争与融合的年代。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力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经济秩序的重建也给了民族资本家们全新的创业机遇。
创业史定位:
1949~1957年,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是一个恢复、重建、斗争与融合的年代。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力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经济秩序的重建也给了民族资本家们全新的创业机遇,随着公私合营的完成,民族工商业者的创业与国家创业的大潮合二为一。
时代描述:
1950年8月10日,北京。
四川船王卢作孚表情郑重,与交通部部长章伯钧签署了《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新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早在1949年,卢作孚一度避居香港观望。站在一个充满了变革气息的未知年代入口,这在当时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选择。卢作孚带走了价值达5000万美元的18艘轮船,他的去留成为一个足以影响一批人的很微妙的焦点。
在那段时间,民生公司的经营陷入了困境,公司亏空达170亿元,连发职工工资都极为困难;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年轻的人民政府以荡漾的革命激情,奇迹般地完成了经济重建的第一步。
1950年初,卢作孚思量再三,决意回到大陆,3月24日,他通过公司驻北京代表何乃仁向周恩来主动提出了“公私合营”的议题。
卢作孚的归国与民生的“公私合营”,在当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建国初期,民族资本集团受到了比较温和的待遇,私营工商业和工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利润也有所上升。然而这个阶段也是新政权逐步接收民族工商业,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国家与民族资本的携手与博弈,掀起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创业史记:
这是一个重建的年代。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成为新中国创业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这是一个回归的年代。国家经济的复兴重新给了创业者以信心,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这是一个融合的年代。公私合营的完成,让民族工商业者的个人创业,得以作为国家创业的一部分而存在。
历史在这一刻将国家与个人统一。
创世纪
公元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省汕头市德兴路86号的门前,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身影闪过,光影倏忽,突然停止了流淌。一片迟开的木棉花瓣坠落,成为定格在历史上却久不为世界所知的黑白画面。
面对一个充满了未知的年代,一些人选择去往香港、台湾地区或是更远的大洋彼岸,而另一些人选择留下来等待一个崭新的中国。其中包括荣毅仁,中国最大的资本家之一,也包括林希之,一个正在白手起家的28岁年轻人。
新中国的创业,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每一个产业都需要创造。历史给了不同出身、不同命运的人们以相同的机遇。
怀着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感光企业的梦想,1949年5月,林希之在汕头市德兴路86号因陋就简办起“公元实验室”。“公元”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创世纪的特殊气质。实验室里所有的仪器和化学原料都是自制,没有经费,林希之就制作一些西药卖给药房。1949年6月2日,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相纸终于在这个实验室中悄然研制成功,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光影记忆从此开始。
1952年10月,轰轰烈烈的“三反”和“五反”运动正式宣告结束。在这场标志着中国民营资本“失去的年代”开始的运动中,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用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就在这时,林希之的公元实验室经过76次试验,制造出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
1953年4月1日,我国第一家感光企业——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最初,这个厂只有15人。后来,他们把汕头市永安街的一段共53间民房全部买下来,在里面曲曲弯弯地安装了1.1米宽的相纸涂布机,60米长的挂杆式干燥道,又安装了钡地纸涂布机、超级压光机、压花机等设备,开始批量生产黑白照相纸,当年产量达到35万盒,填补了中国在相纸生产领域的一项空白。
冲破封锁线
为了重建国家经济,从1949年5月到1950年初,陈毅、陈云与上海的投机商面对面展开了银元、纱布、粮食三次场面激烈的攻防战,上海的物价开始日渐稳定。接下来,针对上海工业的半解体状态,政府又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扶植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
那是一个激情荡漾的革命者的年代,新中国迅速完成了国家经济的重建,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意外的封锁突然袭来。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的决议,内地物资空前短缺。
为了打破美国人的封锁,中国政府在香港和澳门分别设立了贸易机构“香港华润公司”和“澳门南光公司”,它们采购铁皮、橡胶、药品等物资,然后由香港的民间商人转运到内地。这给了一批人一个白手起家的意外机遇。这些人中,最出名的是霍英东。
跟绝大多数的东南亚华商一样,霍英东出身贫寒,他当过铲煤工、机场苦力、地下机车司机,开过杂货店。
早在战事初起的1950年底,霍英东即以一艘风帆船,从香港运输柴油至澳门,卖给“南光公司”。一年之后,他已经拥有总吨位约1000吨的十几艘机帆船。
在接下来的近3年时间里,霍英东承担了在港澳和内地间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任务。白天他要联络、落货,晚上开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避开缉查人员的骚扰,每次装船都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就像打仗一样”。每运一船货,霍英东大约可以得到相当于货值20%的运费。
那段历史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当年有众多东南亚华商,或因为爱国,或出于牟利,都积极地从事过向中国大陆偷运物资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房市、股市“枝繁叶茂”。霍英东是最早入楼市的商人之一,也是“卖楼花”——分期付款的发明者。正是有了这种销售方式,房地产才变成了一个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的投资行业。在这个迅猛成长起来的大市场里,霍英东成为盛极一时的“楼市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