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的中国梦
穿越封锁线,年轻的共和国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1953年3月5日,北京与莫斯科就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达成共识,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设156个大型工业项目,这就是中国创业史上影响深远、长期被神秘气息笼罩着的“156工程”。那是一个创世纪般的建设年代,在人们激动的欢呼声中,一个接一个的记录诞生了:“一五”期间,中国人造出了汽车,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建成了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在长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桥……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私合营提供了可能。
1954年9月,全国人大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提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合营正式开始。
私营企业家积极配合政府的决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国内最出名的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军者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集团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仁,他们先后当上了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副市长,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公私合营也给另外一些眼界开阔的创业者以新的机遇。1954年,福建泉州的四家私营批发商准备利用安溪县丰富的水利资源建一家水电站,然后办一家电池厂。虽然这些人都是当地知名的富商,但创办电池厂,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有不小的缺口。公私合营让他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创业的可能。四家商号的负责人向政府提出联合办厂的申请。在政府的支持下,1955年底,福建史上第一家生产电池的企业——安溪光明电化厂正式建成,其电池生产一直持续到2003年。
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各大中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家的个人创业至此融入国家创业的洪流,年轻的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国家经济时代。
备忘录
●1949年,新中国政府通过银元、纱布、粮食三大战役,稳定了物价,开始恢复生产。
10月20日,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
上海“火柴大王”刘鸿生从香港返回上海创办实业。
●1950年8月,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
●1952年12月,对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
老字号全聚德实现公私合营。
●1953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工程”开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荣毅仁将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创业史上著名的“红色资本家”。
●1956年,公私合营全面完成。
7月13日,新中国第一批自主研发和制造的“解放牌”汽车下线。
● 1957年,提前完成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