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一个必然选择
“加入WTO以后,对中国企业来讲,走出去,实现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2004年12月8日凌晨,整夜未眠的柳传志忧心忡忡地说出这句话。几个小时后,联想集团在五洲大酒店发布新闻:用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全球IT业震惊。
在过去的几年里,联想经历了分拆交棒、进军互联网以及回归PC的曲折历程。此刻,联想PC业务也处在滑坡的危地,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30%下滑到24%。重回PC,联想必须寻找到新的出击点。这时候,IBM突然找到联想,声称愿意出售它的PC业务。
而对联想来说,并购可以一下子从全球第九大PC厂商跃升到第三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年收入规模由30亿美元膨胀到120亿美元,从而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尽管遭到所有股东的全票反对——这是柳传志在2007年9月才对外透露的,柳传志最终还是决定不放过这次机会。联想与IBM达成的购并协议是这样的:IBM出售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台式机业务和Think系列品牌,联想支付的交易价格为17.5亿美元,其中含6.5亿美元现金、6亿股票以及5亿美元的债务。在新闻发布会上,柳传志说,“不冒险怎么办,不冒险在中国窝在这个地方也是不行的,不突破就只有萎缩。”
联想的购并成为2004年最后一条,也是最重大的关于中国制造的新闻。国内外舆论一时沸腾,表现得十分两面。一方面,很多人振奋于联想的国际化雄心;另一方面同样也有人对联想“蛇吞象”的豪迈之举心存质疑。
有一次,柳传志去北京大学的MBA总裁班授课。他做课堂测试,问:“有多少人看好这次购并?”全班93个总裁同学只有3个人举手,其中两位还是来自联想集团的经理人。两年后,柳传志回想说,“我当时心里真是一凉。”
不过,对于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浪的企业家来说,他也许更愿用历史的眼光来直面今日的风险。在购并新闻公布一周后的12月15日,联想举办20周年纪念大会。柳传志的一席演讲让联想的创业史充满民族激情——
“1985年初,我第一次参加IBM的PC代理商会议,端坐在最后一排,怀着科技人员刚刚下海的心情,紧张而兴奋,这是一个新事业的开始。20年后,2004年底,我代表联想集团,在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文件上签字,感受到全中国乃至世界目光的注视,同样让我感到紧张和兴奋。这是联想两代人梦想的实现,同时又是一个新的事业的开始。”
放眼1999~2005年的创业史,还有什么语言比这段表述更能证明中国制造的进步和力量?
备忘录
●1999年3月,马云和他的团队在杭州以50万元创业,当时总共18个人,包括马云和他太太,办公室就在杭州城郊马云的家里。
7月,被伊利突然免职的牛根生在呼和浩特创办蒙牛。
11月,陈天桥向人借了50万元创办上海盛大网络。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的陈天桥从小是个乖孩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大型国企陆家嘴集团,三年时间当上了董事长秘书。
●2000年,纳斯达克的科技股泡沫遭遇群体性破灭。在中国,震惊一时的远华大案告破。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年,互联网的冬天来临,新浪网的缔造者王志东出局。
●2002年,中国开始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2002年5月,中国汽车业的传奇人物仰融赴美不归。
●2003年,SARS袭击中国。互联网开始回暖。5月,分众传媒成立,江南春用两年的时间,把两万台播放器挂进了全国45个城市的电梯厅。
●2004年,堪称创业史中的“崩溃之年”,铁本爆发戴国芳事件,德隆坍塌,刘永行的电解铝项目被叫停……
●2005年,中国企业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制裁,TCL收购汤姆逊,国美苏宁开始崛起。而在国内股市,上证指数也跌破了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