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点子+一份令人信服的商业计划书=3至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的“零成本”创业。照常规,这个等式怎么看都有点左右不平衡;可这个“等号”真的画上了。 近日,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牵头实施,沪上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辟了8块“创业苗圃”,让想创业的人毫无负担地尝试一阵做老板的滋味。其实,苗圃就像是一座加速创业的“温室”:还是“新苗”的项目在阳光、土壤、水分的滋养下成长,青涩的创业者在“园丁”的帮助下逐渐变得成熟。 眼下,8块创业苗圃里“栽种”了90多棵“新苗”。在为期半年的“预孵化”期中,准老板们只需琢磨一件事:“接下去我究竟应该向前走,还是向后退?”向前,就要注册公司,真正担当起把小苗养活养大的责任;向后,则意味着解散团队,放弃创业,做回原先的自己。 不注册也能当老板? 白衬衫、黑西装、蓝领带,穿着相当职业化的白光正与一位资深的学校校长“闲聊”素质教育,时而“插播”几句自创的拓展训练口号。“过去帮公司卖产品,现在是在推销创业设想。”销售出身的白光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 今年6月,26岁的白光告别白领生活,与5位同样年轻的伙伴,向杨浦科技创业中心递交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几轮答辩之后,这个6人团队与他们的“优学计划”成了创业苗圃中第一棵被无偿浇灌的幼苗。 “履新”那天,白光啥也没置备,拎着包就坐进了近十平方米的办公室。这里电脑、网络、电话、传真一应俱全,且一律免费使用;如有需要,苗圃里的公共秘书和财务随叫随到,却用不着付工资。“我们是名副其实地‘白手起家’。”白光带着记者一路从会议室参观到洽谈区,脸上流露出“无本一身轻”的快乐。 最让白光感觉轻松的是,自己的公司尚在酝酿,而他还只是个“-1岁老板”。“这是苗圃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不用注册公司,就能试水商海。”白光说,虽然团队内部一致看好“优学计划”,可若不先测一测市场的水有多深,学校能不能接受,心里没底。半年之后,“即便项目受挫,我和团队也能轻轻松松退出,既没有繁琐的破产程序,也不会牵扯进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风险几乎为零。”
|